|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9月的A股科技板塊正遭遇一場減持沖擊。
近期,明星股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300308.SZ)控股股東山東中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際控股”)的減持公告,在市場激起漣漪 。根據公告 ,中際控股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50萬股,按9月29日收盤價計算 ,將套現近23億元。
這并非孤例。東方財富數據顯示,9月以來A股已有上百家科技產業公司發布減持計劃,其中中際旭創、瀾起科技的市值超過千億 。
在股價高位與估值分歧的雙重背景下 ,這場減持潮既是股東的落袋為安,更折射出科技股價值重構期的市場焦慮。
主要股東相繼減持
作為中際旭創的控股股東,本次減持前 ,中際控股合計持有其1.27億股,持股比例為11.42%。
煙臺富豪王偉修是中際控股的掌舵人,除了中際控股 ,他個人直接持有中際旭創6.28%的股份,王偉修之子王曉東也在中際旭創擔任董事、副總裁一職 。
根據9月26日公告,中際控股計劃自2025年10月28日至2026年1月27日期間,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總股本的0.49%。
有財務分析人士指出 ,中際旭創本次減持采用大宗交易方式,相較于集中競價交易,對二級市場的直接沖擊較小。大宗交易可將股份直接轉讓給特定投資者 ,避免在公開市場形成拋壓 。
減持公告還強調,本次計劃實施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不會影響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持續經營。中際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承諾 ,自本次減持計劃完成后12個月內不減持公司股份。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際旭創股價的不斷攀升,其股東減持并非孤立事件 。今年下半年以來 ,中際旭創董事長 、副總裁紛紛出手減持。
9月17日,中際旭創公告稱,7月1日至9月17日期間 ,特定股東蘇州益興福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減持463.41萬股,合計持股比例由9.42%減少至約9%。蘇州益興福是中際旭創董事長、總裁劉圣的控股企業。
以減持期間中際旭創平均股價261.84元/股計算,蘇州益興福套現約12億元 。
此外,中際旭創還于今年8月初公告 ,王曉東計劃在2025年8月25日至2025年11月24日期間,通過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71.91萬股,占總股本的0.06%。當日公司收盤價為210.63元/股。
公告稱 ,本次減持原因為個人資金需求,股份來源是二級市場集中競價增持股份及實施權益分派轉增的股份 。減持前,王曉東持股數量287.62萬股 ,占總股本比例為0.2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數據統計,今年8月底以來,王曉東已減持公司股份11次 ,累計減持53.55萬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為0.0482%,減持均價400.95元/股 ,累計套現達2.16億元。
主要股東減持的關鍵背景是,中際旭創下半年以來股價連創新高 。截至9月29日收盤,中際旭創下半年以來的區間累計漲幅已超180%,最新市值4631億元。經歷過年初所謂“算力泡沫”的質疑、海外關稅政策的突襲 ,光模塊相關個股自今年下半年以來也持續攀升。
不過,從財務數據來看,中際旭創股價上漲存在一定業績支撐 。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7.89億元 ,同比增長36.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95億元,同比增長69.4%。
在8月27日的業績交流會上 ,中際旭創高管提到,2025二季度,海外重點客戶進一步增加資本開支投入AI基礎設施 ,“主要需求為800G光模塊和400G光模塊,公司800G出貨量提升快速增長 ”。
科技板塊遭密集套現
除中際旭創外,其他科技公司也出現股東減持情況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東方財富數據統計 ,9月以來,科技產業板塊共有106家公司發布大股東減持計劃公告。
其中,瀾起科技(688008.SH)兩名股東同時宣布各減持1145.15萬股,按最新股價143.65元計算 ,合計套現約32.9億元。該公司下半年以來漲幅75.18%,總市值1645.01億元。
長飛光纖(601869.SH)股東減持110萬股,套現約1.16億元;軟通動力(301236.SZ)股東減持1905.88萬股 ,套現約10.42億元 。
進一步來看,在科技產業板塊,電子行業成為減持集中地 ,涉及公司包括瀾起科技 、天岳先進、燕東微、水晶光電等25家企業。計算機行業緊隨其后,有軟通動力 、東華軟件等18家公司發布減持計劃。
從減持時機來看,多數股東選擇在公司股價相對高位時實施減持 。
數據顯示 ,這些減持公司中近七成下半年以來實現上漲,其中中際旭創、長飛光纖、統聯精密等公司漲幅均超過150%。
市場分析認為,在科技股經歷大幅上漲后 ,產業資本套現意愿明顯增強。
而對于投資者而言,高位減持潮或成短期“降溫”信號 。相關個股可能面臨拋壓,波動加劇。但中長期看,若公司基本面扎實 、業績持續兌現 ,減持可能提供投資機會。
但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科技股尤其是光模塊板塊股價大幅上漲,機構投資者對其估值判斷 ,也已經出現明顯分歧 。
8月份,高盛發布研報表示,即便光模塊企業中際旭創與新易盛的股價近期大幅上漲 ,但兩家公司的估值依然合理。
然而,隨后摩根士丹利研報指出,光模塊板塊的基本面利好已被廣泛知曉并充分反映在股價中 ,建議投資者在市場情緒高漲時適度獲利了結。
9月5日,荒原投資董事長凌鵬公開質疑部分分析師對中際旭創2027年凈利潤達到250億元的預測 。
面對凌鵬的質疑,國盛證券分析師在朋友圈予以反駁 ,并于9月7日發布中際旭創2025年半年報的最新點評報告,上調了公司盈利預測。
國盛證券預計,中際旭創2025至2027年歸母凈利潤將分別達到95.1億元、154.9億元和198.2億元,并維持“買入”評級。
如今 ,二級市場上,資金正悄然調整布局。在股價高位與估值分歧的雙重背景下,科技股減持或成為A股科技板塊的“壓力測試 ” 。
隨著主要股東密集套現和機構觀點分歧加劇 ,科技股估值體系正面臨考驗。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