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半年考落幕,但對于銀行尤其是股份行而言 ,“馬拉松”或許才剛開場。
截至目前,42家A股上市銀行2025年上半年成績單已出爐 。整體來看,上市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0% 、0.8% ,較一季度雙雙轉正。其中,股份行陣營的營收增速為-2.3%,歸母凈利潤是 0.3% ,在國有大行和城商行的“夾擊 ”之下負重承壓前行。
對股份行來說,當下正是一場耐力挑戰賽:在低利率環境下,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競爭加劇 ,息差普遍收窄,經營壓力不斷加大 。利率下行與結構調整倒逼銀行告別以往依賴規模擴張的粗放模式,調整經營重心、改變路徑依賴,提升經營“韌性”。
“零售之王”行長再提馬拉松
“辦銀行是馬拉松比賽 ,不是百米沖刺,不能用跑百米沖刺的速度來跑馬拉松,必須堅持長期主義。 ”9月1日 ,在招商銀行的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在談及銀行經營長期和短期利益平衡時,這家“明星銀行”的行長王良坦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處理好短期當下和長期未來之間的關系才能保障招商銀行可持續發展 ,也是管理層持之以恒的重要工作之一 。
王良進一步闡釋他的“馬拉松理論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都具有隱蔽性、滯后性,而且還具有傳染性。如果僅顧當期的業績和利益而犧牲了長遠 ,就可能埋下巨大風險隱患。銀行也是支持服務實體經濟 、服務千家萬戶的基礎性行業,所以必須行穩致遠 。記者注意到,他在今年4月的年報致辭上也曾提出,“銀行經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王良身后 ,招商銀行的半年考卷正是行業的風向標。受到貸款重定價導致息差降幅加大等因素影響,招商銀行營收增長呈現壓力。今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1699.69億元 ,同比下降1.72%;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749.30億元,同比增長0.25% 。對比一季度,營收降幅有所收窄。撥備覆蓋率411% ,與去年底基本持平。資本充足率三個指標(高級法)都比去年底有所下降 。
這次發布會上,王良和一眾核心高管——副行長王穎,副行長兼董事會秘書彭家文 ,剛履新的副行長雷財華以及首席信息官周天虹都現身直面投資人與分析師。記者留意到,各位高管針對零售、對公都拆解得頗為全面,信息量甚至比2024年報發布會還要密集。另外 ,與以往公開活動有所不同,各位高管發言回應也比較均衡且分工明晰,傳遞了更多微妙信號與深意 。
實際上,關于“銀行馬拉松”理論此前早有觀點。去年4月 ,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業績發布會上直言——“金融是一場馬拉松,要經得起長周期的考驗 ”,要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的認識 ,摒棄以規模和速度論英雄的傳統思維。
無獨有偶,平安銀行董秘周強在8月下旬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兩年前平安銀行啟動了改革轉型 ,但內部價值的經營和培育同樣需要久久為功的耐心,只有把基礎打牢,提升業務的質量和韌性 ,才能在這場馬拉松長跑中更好贏得市場的認可 。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實現營收693.85億、同比下降10.0%,凈利潤248.70億元 、同比下降3.9% ,但降幅均較一季度有所改善,不良貸款生成率也同比實現“雙降”,負債成本明顯優化。
回歸價值內涵漸成主流之聲
據南都灣財社記者觀察,這種強調價值內涵的視角 ,遵循行穩致遠、長期主義的邏輯,愈發成為主流聲音。
“我們已經摒棄了‘規模情結’,更專注高質量增長 。”8月28日 ,中信銀行行長蘆葦在該行2025年半年度業績會上表示。在他看來,應更專注于效益和質量并重的增長,堅持不以風險下沉換取短期利潤。
中信銀行的半年報 ,也是蘆葦履新行長后的成績“首秀”。上半年,中信銀行歸母凈利潤為364.78億元,同比增長2.78%;營業收入1057.62億元 ,同比下降2.99%;凈息差1.63%,同比下降14個基點;不良貸款率1.16%,同比持平;資產規模 9.86萬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3.42% 。按照蘆葦的說法,這份數據體現了“難中求成,穩中有進 ”,成色、底色更足 。
連日來 ,在各大銀行的中報發布會上,這樣的聲音還有更多。比如,民生銀行行長王曉永稱 ,不搞內卷式競爭,保持戰略定力,扎實推動高質量 、可持續的發展 。工商銀行行長劉珺提倡“勻速平衡”理念 ,他認為盲目追求增速會背離金融本源。華夏銀行行長瞿綱認為,要堅持理性定價、風險定價,回歸價值服務。建設銀行行長張毅堅持“以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 ,扎實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也表態,未來將堅持負債立行、深耕產業金融、中收拓展等,“持續優化 、久久為功 ”。還有銀行高管坦言 ,應“在順境中抓住機遇,在逆境中苦練內功”。
王良的遠慮,冀光恒的突圍,蘆葦的“情結”
不過 ,置身于金融業眾生相,上述股份行陣營里的三家“優等生 ”,也許更值得細品 。
不論是招商銀行行長王良 ,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還是中信銀行行長蘆葦,他們不僅都是國內銀行圈的老將 ,也與深圳深度“結緣”。
1965年出生的王良在招行已經工作30個年頭,其中近20年時間在北京分行工作。2015年1月,他出任招商銀行副行長 ,工作重心回歸深圳總部 。2022年4月,原行長田惠宇突然“落馬”后,王良走馬上任主持該行全面工作。30年來 ,他是這家銀行“不做對公業務今天沒飯吃;不做零售業務明天沒飯吃 ”、“因您而變”、“零售轉型” 、“價值銀行 ”等重大戰略與理念的見證者和執行者,也是銀行界的“六邊形戰士”。
與其“長跑論”一脈相承,王良日前在《中國金融》上也撰文表態,“以價值創造實現高質量發展”。
平安銀行是“零售之王 ”的追趕者 。今年57歲的冀光恒出生于1968年9月 ,曾在工商銀行、浦發銀行、上海農商銀行“修煉”多年。2020年4月,他受邀加盟馬明哲麾下的中國平安。2023年年中,他獲聘出任平安銀行行長 。這家市場化標簽相對鮮明的金融機構 ,開啟大刀闊斧的組織架構調整和零售轉型變革。在外界看來,平安銀行的零售再轉型,是一場風險與增長 、短期陣痛與長期價值的艱難博弈 ,也是一次關鍵突圍。
這次在半年業績發布會上,冀光恒坦言,平安銀行潛心修煉內功 ,在零售轉型、對公補位等方面取得一定進步,體現出了戰略韌性和逆周期適應能力 。
“2025年會是我們最難的一年,但上半年部分指標已經呈現出積極的趨勢。”他堅信 ,困難正逐步過去,未來將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好轉,要努力在今年實現業績筑底企穩 。
蘆葦是中信銀行的“老人”,供職超過25年 ,也系內部培養成長的干部。2023年,他由中信銀行副行長身份跳轉至中信信托,并于次年4月升任董事長 ,成為“信托一哥”的新“掌門 ”。今年2月,他重返中信銀行被聘為行長 。
深圳也是蘆葦重要的“鍍金”之地。2019年初,他南下深圳擔任深圳分行黨委書記 ,隨后出任深圳分行行長,不久之后躋身核心管理層。記者注意到,他曾多年以中信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等身份兼任深圳分行行長 ,凸顯了深圳在該行甚至中信集團金融板塊的地位。
作為“量產”企業家搖籃,深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沃土,催生了眾多優秀企業 ,也成為金融業的福地 。不論是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還是中信銀行,一大批金融機構在深圳的騰飛中嘗到了時代紅利。正如冀光恒所說,“如果說要從這片春意盎然 、生機勃勃的土壤上面得到了什么 ,我覺得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感恩的心態,我們是時代的參與者,但更是受益者 ”。
“趕考者”們的生存空間挑戰
不過 ,包括上述“三杰”在內,股份行陣營也面臨共同挑戰 。按照國家金監總局最新披露的指標,今年二季度末大型銀行資產總額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重為43.7% ,比重持續增加;資產總額增速也明顯高于行業平均增速,是股份行陣營的兩倍。
對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董希淼認為 ,大型商業銀行市場集中度正在提高,其“主力軍 ”和“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這意味著股份制銀行及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到擠壓,市場份額持續下降 。他提醒 ,應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防范大型銀行非市場過度競爭給中小銀行帶來的過大沖擊。
直視挑戰,回到當下;時空不同,使命如一 ,“趕考”依然在路上。
從王良、冀光恒到蘆葦,面對“金融強國”的共同考題,他們三人用各自的方式 ,持續探尋自己的韌性“密碼 ”與修煉“秘籍” 。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