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近期存款“搬家”聲浪漸起,多份券商研報稱 ,居民存款正持續向基金、理財等資管產品轉移。
從最新財報來看,今年上半年,大行負債端仍“按兵不動” ,13家主要商業銀行個人存款余額合計為112.07萬億元,同比增加11.9萬億元,工行 、農行等增幅顯著 。與此同時 ,“搬家 ”分流至理財市場的傾向略有“冒頭”,多家銀行上半年財富管理業務收入實現大幅增長。
第一財經還注意到,上半年存款定期化趨勢依然存在。但業內認為 ,隨著存款利率持續走低,加上定存集中到期重定價,銀行負債端成本有望較大幅度改善 。Choice數據顯示 ,今年上半年,上述13家銀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為1.61%,較2024年上半年下降34BP(基點)。
盡管如此,多數銀行凈息差仍存在壓力。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 ,2025年第二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環比繼續收窄,已降至1.42% 。近期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多家大行提及 ,主要是受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等因素影響。
銀行存款是否“分流”?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在研報中表示,存款搬家是居民將銀行存款轉移到其他資產的過程,因此一要看到存款下降 ,二要看到存款流向其他資產。
今年上半年,國內大行的存款是否出現下降?在財報中,并未有明顯信號 。
第一財經統計了國內13家主要商業銀行的數據 ,包括6家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等7家股份行。上半年末,上述13家銀行的存款余額合計為187.4萬億元,同比增加13.7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7.46萬億元 。其中 ,個人存款余額合計為112.07萬億元,同比增加11.9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2.69萬億元。
其中,個人存款余額增長最多的是工商銀行。財報顯示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工商銀行的個人存款余額為19.83萬億元,同比增加2.31萬億元。其次是農業銀行 ,個人存款余額為20.16萬億元,同比增加2.3萬億元 。此外,建設銀行、中國銀行 、郵儲銀行的個人存款余額都增加超過1萬億元 ,分別為1.98萬億元、1.28萬億元、1萬億元。
不過,進入下半年,存款規模拐點似乎已經開始顯現。央行發布的7月金融數據顯示 ,當月居民部門新增存款減少1.1萬億元,而非銀機構存款增加2.14萬億元 。
存款流出跡象顯露,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也迎來擴張機遇。以招商銀行為例 ,上半年該行的理財代銷余額為4.3萬億元,同比增長8.8%。農業銀行上半年代理業務收入增長62.3%,主要是由于深入推進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理財和代銷基金收入增加 。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 ,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30.67萬億元,較去年年末規模增長約7000億元。中信證券明明團隊在研報中估算 ,7月末,銀行理財規模環比超預期增長約2萬億元至32.67萬億元。主要由于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發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財收益率降幅 ,抬升了理財產品的相對吸引力 。
存款部分分流至理財市場后,銀行的中收業務規模開始水漲船高。第一財經據Wind數據梳理,上半年 ,上述13家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合計為3804.53億元,同比增長3.18%。
農業銀行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514.4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7億元 。中國銀行 、建設銀行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也分別同比增長39.31億元、25.22億元。不過 ,13家銀行中,有6家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出現下滑,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分別下滑7.26億元 、5.42億元。
定存集中到期改善負債成本
存款“搬家 ”趨勢漸顯,背后是存款利率的持續走低。近年來 ,存款利率經歷了多輪集中調降 。融360數據顯示,2025年6月份,1年期平均利率為1.287% ,2年期平均利率為1.372%,3年期平均利率為1.695%,5年期平均利率為1.538%。和5月份相比 ,分別下降5.2BP、5.6BP、1.6BP 、3.5BP。
“一方面居民投資存款類資產的預期收益率相較以往已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存款面臨股債市的虹吸分流影響,存款存在邊際上的活期化、非銀化趨勢 。”廣發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倪軍稱。
此前 ,由于銀行存款定期化趨勢顯著,存款降息對銀行負債端成本的改善存在滯后性。
記者注意到,存款定期化趨勢依然存在 。按照(個人定期存款余額+公司定期存款余額)/總存款余額計算 ,Choice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上述13家銀行的定期存款占比約為59.7%,較2024年上半年有所增加。其中,僅有3家銀行的定期存款占比出現下降 ,其余10家均出現不同程度地升高。
但業內認為,銀行負債端正經歷2022~2024年存款定期化后的集中到期重定價 。倪軍表示,居民定期存款在2018~2023年開啟了一輪高增長階段。預計居民定存中2~3年期占比較高 ,因此2022~2023年居民定存存入高峰,可能將于2025~2026年形成到期高峰。
倪軍分析稱,其中 ,今年一季度到期量預計較大 。影響上,受益于2024年以來掛牌利率調降力度加大,存款到期重置下 ,負債成本有望較大改善。預計2025年存款到期重置后,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 、農商行負債成本將分別下降17BP、16BP、19BP 、24BP;2026年存款到期重置后,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 、農商行計息負債成本將分別下降10BP、9BP、11BP 、13BP。
在銀行財報中 ,亦可看到存款成本端的變化。Choice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13家銀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為1.61%,較2024年上半年下降34BP 。
這些銀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均下探至2%以下。郵儲銀行、招商銀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分別僅為1.23%、1.26% ,處于行業較低水平。平安銀行 、工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存款平均成本率同比下降幅度在35BP以上,分別為42BP 、39BP、39BP、38BP 、36BP 。
銀行還在通過各類方式壓降成本。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緊抓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的這樣一個契機 ,重點發展低成本的同業活期存款。上半年同業存款超過1200億元,形成新的高效增長極 。同時著重拓展自營存款,上半年自營存款同比多增近1300億元 ,這是歷史最高,為資產負債有效的擴表奠定了基礎。
平安銀行副行長項有志表示,負債端必須作為當前一個重要工作。過去的負債成本特別是存款成本相對比較高 ,也應該要降下來 。
凈息差降幅已趨緩
負債端成本下行,暫時未能改變銀行息差下行趨勢。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環比繼續收窄 ,已下降至1.42%。
此次披露的財報數據也顯示,上半年,上述13家銀行中,除了民生銀行外 ,凈息差均出現下滑 。13家銀行平均凈息差為1.5%,較去年同期的1.62%下降12BP。
具體來看,截至上半年末 ,除郵儲銀行凈息差繼續保持在1.7%以上外,其余國有大行凈息差均已降至1.5%及以下。
交通銀行凈息差為1.21%,同比下降8BP。中國銀行凈息差為1.26% ,較去年同期下降18BP 。工商銀行凈息差1.3%,同比下降13BP。建設銀行凈息差為1.4%。較去年同期下降14BP 。農業銀行凈息差1.32%,同比下降13BP。郵儲銀行凈息差為1.7% ,在六大行中處于較高水平,但同比降幅相對較大,較去年同期的1.91%下降21BP。
股份行中 ,除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上半年末的凈息差分別為1.88%、1.8%,其余銀行均降至1.8%以下 。相比2024年上半年末,民生銀行凈息差同比增長約1BP。平安銀行凈息差同比下降16BP,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凈息差均下降超10BP ,分別為12BP 、11BP、14BP、14BP。
各家銀行在近期財報 、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普遍提到了資產端的影響 。比如,中國銀行提及,主要是受LPR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及外幣降息等因素影響 ,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下降48個基點等原因。建設銀行表示,主要是受LPR調降、存量房貸利率調整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環境下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客戶貸款收益率同比下降;疊加市場利率中樞下行帶動證券投資收益率下降 ,生息資產收益率有所下降。
不過,記者注意到,多數銀行一季度凈息差承壓嚴重 ,二季度息差降幅普遍已趨緩 。
劉建軍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息差降幅較大,主要是因為郵儲銀行按揭貸款占比較其他銀行高 ,年初重定價后,對該行的影響更大,息差下行得更快。二季度以來,隨著一次性影響消退 ,主動管理成效顯現,息差走勢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配資正規網上炒股:做股票配資-3.6萬億重磅!資金狂涌!中國股市徹底爆發!
中國正規股票app排名:網上配資-前5月我國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同比增長10.4% 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十大杠桿炒股平臺排名:實盤股票配資平臺-多家銀行1年期美元定期存款利率暫時維持在“3字頭”
配資網上開戶:中國股票配資網網-銀行賣基金不能亂來 兩家收罰單 產品準入、適當性、收益考核各出問題
手機股票配資app:網上配資-存定期送LABUBU?銀行攬儲花樣翻新
股票網上開戶:杭州銀行股票股-4月中國減持82億美元美債、仍為美國第三大債主 日本、英國增持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