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最新金融數據出爐 。11月13日 ,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10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初步統計,前10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0.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83萬億元。10月末 ,社融存量同比增長8.5%,廣義貨幣(M2)增速8.2%,兩項指標環比均下降0.2個百分點 。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5%。
在季節性效應 、政策影響以及中長期趨勢變化下,10月信貸增速延續回落 ,但社融、M2增速仍維持在相對高位。整體來看,金融總量保持合理增長。分析人士強調,隨著近年來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逐漸發生變化 ,相比于單一觀察貸款,社融能更清楚地看到資金支持的整體力度 。隨著基數變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 ,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
貸款利率保持低位
從貸款數據來看,10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70.61萬億元,同比增長6.5%。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97萬億元 。以此計算 ,10月單月貸款增加2200億元,環比季節性少增1.07萬億元,同比少增2800億元。
分部門看 ,住戶貸款增加739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17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26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3.79萬億元 ,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34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8.32萬億元 ,票據融資增加975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185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10月新增貸款規模大幅走低,符合季節性規律 ,同比較大幅度少增主要是受新增居民貸款大幅多減拖累 。背后反映當前居民消費偏弱、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帶來的影響,特別是10月一些地方國補資金收緊;與此同時,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10月出口轉為同比負增長,與個體經營相關的居民短期 、中長期經營貸需求也會減弱。10月企業中長期貸款繼續同比少增,除需求偏弱、隱債置換擾動外 ,可能與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對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拉動效應還未充分體現有關。
對于該數據,權威專家評價,“貸款規模保持合理增長 ” 。政府債券快發多發短期對貸款有一定替代。今年前10個月,政府債券凈融資規模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達到21.3% ,同比高2個百分點。專家認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需求不足的挑戰,通過加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 ,能夠支持重大項目和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助力擴大需求、支撐經濟 。同時,不少政府債券用于置換融資平臺債務、清理拖欠企業賬款等 ,實際上是政府部門適度加杠桿幫助企業和居民部門穩杠桿的過程,有助于經營主體緩解資金壓力 、減輕債務負擔,為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另從結構來看 ,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7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97萬億元 ,同比增長7.9%,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貸款利率繼續保持在低位水平。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10月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去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 ,比去年同期低約8個基點 。
“近年來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低位下行,說明貨幣條件比較寬松、資金供給比較充裕,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上述權威專家分析。一方面 ,隨著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工作進一步推廣,企業融資成本更加陽光透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融資獲得感持續提升;另一方面 ,隨著消費貸貼息等政策落地見效,個人利息負擔進一步減輕,支持增強消費能力 、培育消費需求 。
從社融看金融總量更合理
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7.72萬億元 ,同比增長8.5%。國債和特殊再融資債券等政府債券發行進度較快、企業債券發行熱度較高,均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據市場人士測算,今年1—10月 ,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約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萬億元,企業發債融資也高于去年同期 。有專家表示,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從去年的1萬億元擴大至1.3萬億元 ,首發時間比去年提前約一個月,發行完畢時間也相應提前,體現出財政對經濟增長及需求拉動的支持 ,也帶動了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
與此同時,M2同比增長8.2%。整體看,金融總量保持合理增長 ,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撐 。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 ,從過去更多依賴銀行貸款,轉變為綜合運用債券、股票等更豐富的市場化融資方式。相應地,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 ,在今年以來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除貸款外的其他融資方式已經占比超過一半,如果只看貸款這個單一金融指標,很難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全貌。用社融觀察金融總量 ,能更清楚地看到資金支持的整體力度,也能了解不同融資方式的構成,對于宏觀研究及市場分析都能提供更可靠的參考 。
值得一提的是 ,在日前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人民銀行開辟專欄,同樣強調了“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報告》提到 ,與銀行貸款相比,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等總量指標更為全面 、合理。
2025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增量占比降至48.3% ,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別下降11.7個和4.5個百分點;包括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等在內的直接融資占比升至44.4%,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別上升9.6個和2.6個百分點。《報告》表示,特別是近兩年 ,地方專項債置換融資平臺貸款、中小銀行改革化險與中長期經濟結構演變的趨勢疊加,進一步階段性下拉貸款增長 。
“總的看,當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已達27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437萬億元 ,隨著基數變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社會融資規模 、貨幣供應量增長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時 ,貸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的變化。 ”
貨幣政策邊際效率已明顯下降
“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對于下階段貨幣政策 ,《報告》如是部署。
近年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和廣義貨幣M2增速總體上保持在8%以上,高于同期名義GDP增速約4個百分點 ,社會融資成本持續處于低位,利率水平低于5%的潛在經濟增速。業內專家表示,從量、價兩個維度觀察 ,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立場都是支持性的,為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
“但也要看到,根據理論和國際實踐經驗,貨幣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時滯 ,去年人民銀行先后實施了四輪力度比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今年5月又推出了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效果還會持續顯現出來 ,政策積極效應也會不斷累積。”專家還指出,貨幣政策雖然還有一定空間,但邊際效率已明顯下降。過度放松貨幣金融條件可能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果也需要關注 。比如 ,資金空轉、資本市場波動加大等。未來要繼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保持對實體經濟的較強支持力度。
從《報告》的表述來看 ,其重提“穩增長”,并將上季度的“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 ,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 ”調整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維持寬松的必要性在增強。同時 ,提出“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刪除了防范資金空轉的表述 ,體現出資金的主基調更加樂觀。
此外,《報告》提出“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 ”。在溫彬看來 ,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兼顧短期穩增長和中長期調結構,在政策發力托底年內經濟增長的同時,力度或相對審慎 ,重在結構優化 、引導重點領域發力,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方向,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 ,進一步深化關鍵領域改革,支持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
考慮到當前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仍需加力鞏固、“十五五”開局之年下邁好步的訴求,以及“十五五 ”規劃建議稿釋放的“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信號,更大力度的貨幣政策寬松仍有空間 ,但時點可能后移,“雙降”或于2026年一季度落地。同時,為推動新舊動能平穩轉換 、提升宏觀經濟治理的效能 ,政策還將圍繞現代產業體系、科技自立自強、擴大內需(提振消費 、有效投資)、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領域,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 ,發揮好產業 、價格、就業、消費 、投資、貿易、區域 、環保、監管等政策合力。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股票配資配資:股票配資最新行情-今年前4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10萬億元 未來一段時期金融總量有望保持合理增長
個人場外配資:正規股票配資開戶-8月金融數據出爐:M1增速繼續回升 部分企業貸款增長、個人貸款增長有所提振
股票怎么開通杠桿賬戶:配資股票的合法平臺有什么-A股回購增持貸款規模突破1300億元!民企占比超六成
股票配資網平臺:十大配資平臺-國家統計局: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4%
專業的股票配資官網:十大杠桿炒股平臺-央行:前八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46萬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6.56萬億元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