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今年,多位績優基金經理官宣離任。而在官宣前 ,他們離職的消息就在業內暗暗流傳 。
通過多只基金的季報數據,界面新聞發現,面對或真或假的離職消息 ,不少基金持有人都會選擇贖回觀望,而提前贖回大量資金的多數為機構投資者。信息不對稱的基民,在基金經理官宣離任后才意識到正在“傻傻站好最后一班崗 ”。
機構投資者作為某些基金的“大金主” ,為何能提前精準知曉基金經理的變動?“機構先跑”的背后,折射出一個公募基金被質疑許久的問題:同為投資者,個人和機構何時能真正實現信息平等和同權?
機構先跑
數據顯示 ,截至11月10日,今年已有276位基金經理離任,其中不乏鄒曦、江峰 、馬龍、鮑無可、周海棟 、楊思亮等知名基金經理 。
界面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上述績優基金經理官宣離任前 ,他們的代表作基金均出現了規模不等的提前贖回。
表:今年內離任的多位基金經理,均在官宣離任前基金出現了提前贖回的現象 來源:基金定期報告,界面新聞整理
8月2日 ,寶盈基金公告稱楊思亮因內部工作調整離任,離任寶盈增強收益債券、寶盈優勢產業混合、寶盈品質甄選三只基金,并已經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了變更手續。8月30日 ,楊思亮再次官宣離任寶盈品牌消費 、寶盈價值成長、寶盈消費主題等三只基金,至此他名下已經沒有在管基金 。
而早在楊思亮8月2日官宣離任之前,二季報數據顯示 ,他的代表作寶盈增強收益AB、寶盈品質甄選A兩只基金分別出現了7.51億份 、2.22億份的贖回,規模分別縮水13.71億元、17.1億元,相比一季度末規模縮水73.51%、64.3%。
寶盈品質甄選2024年報顯示 ,A份額機構持有占比為79.53%,C份額機構持有占比為66.53%。而到了今年中報,機構持有占比則變成了55.27%、46.22% 。
同樣,曾在華商基金擔任基金經理的周海棟也在2024年末傳出“要離任 ”的消息。今年3月12日 ,周海棟官宣離任。今年一季報顯示,他曾管理的華商優勢行業 、華商甄選回報A分別被贖回13.46億份、4.8億份,相比去年年末規模縮水24%、15.9%。
無獨有偶 ,今年3月22日,招商基金旗下知名的固收大將馬龍也宣布離任 。而在去年四季度,他曾管理的招商產業 、招商安心收益分別被贖回8.19億份、3.82億份 ,相比去年三季度末的規模縮水為6.08%、16.53%。
這種情況并非是個例。2024年7月21日,丘棟榮宣布卸任旗下全部產品的基金經理,同時不再擔任中庚基金副總經理等職務 。而早在當年3月末和4月初 ,丘棟榮將離職的消息就已在業內流傳。
界面新聞記者整理季報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丘棟榮的代表作中庚價值領航混合 ,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被凈贖回6.09億份 、10.36億份。該基金2024年中報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的持有比例從2023年末的45.24%下降到2024年中的23.22% 。
同樣,在離任前被大筆贖回的還有曾在圓信永豐擔任副總的范妍。2024年4月2日,范妍宣布離任 ,而她的代表作圓信永豐優加生活,在2024年一季度被凈贖回2.1億份。對比該基金的2023年報和2024年中報,在范妍傳言離任和離任后的半年內 ,機構投資者從50.67%銳減到26.84% 。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現有的基金持有人一般分為三類,分別是個人投資者、內部持有者和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 ,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 、銀行、企事業單位等。
近年來,機構投資者持有公募基金的比例逐年增長 。2012年末,機構投資者的占比為29% ,到了2019年末攀升到51%,占據公募基金半壁江山。2025年基金中報數據顯示,機構持有占比為48.25%。
其中 ,機構投資者是債券基金最主要的持有者。截至今年6月末,機構投資者的持有份額占比為84.4%,與去年末的84.72%相比,基本持平 。
相比個人投資者 ,手握巨額資金的機構投資者往往被認為是“聰明錢”和“救命錢”。面對機構投資者,“引進來、留得住 ”是公募機構銷售部門的最大原則。
“‘聰明錢’是說機構投資者本身具有極高的專業水平,他們實際上完全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做好資產配置與組合管理 。購買公募基金實際上主要是發揮公募基金的配置作用。”某頭部公募機構銷售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而“救命錢”則更直觀 ,在公募基金同質化較為嚴重的當下,當一只新基金依靠自身發行能力很難達到2億元的成立門檻 、或者一只持營的基金規模持續低于5000萬元“清盤線 ”時,機構投資者都會成為“救命稻草” 。
正是由于機構投資者的重要性 ,所以在認購、申購或者贖回基金時,也享受一些“特權”。
“相比個人投資者,機構客戶呈現出數量少、金額大、水平高 、業務多元等特點 ,因此機構銷售會通過密切的投研交流、觀點輸出、上門對接等方式做好直接服務,與其建立起更加緊密的客戶關系,從而實現合作目標。”上海某頭部公募銷售部總經理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
“服務機構客戶 ,強調的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即及時響應和滿足對方的需求,提供某個品類或策略的投研服務路演交流等。 ”某公募機構銷售部門負責人表示,畢竟市場上同類產品那么多 ,機構不買你家的,還可以買別家的,這時候比拼的就是服務。
該負責人舉例表示 ,當重點新產品上報還未獲批時,針對重點機構客戶的路演 、推介已經開始,“要提前把大客戶抓到手里” 。
那么當公司旗下績優基金經理想離職時 ,機構客戶是否會第一時間收到消息?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了維護和機構客戶的良好關系,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人員的穩定性、平臺對基金經理的賦能等多個因素都是機構銷售密切關注的信息。一旦可能發生變更 ,一般會及時通知機構客戶。
“相比個人投資者的慕名而來,機構客戶認購知名基金經理的產品,更多的關注產品本身的策略 、穩定性、產品的運作機制等。而基金經理本身的穩定性是機構客戶最為看重的 。”上述公募機構銷售部門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特權 ”傷到了誰?
機構客戶的“特權” ,傷害的不僅是個人投資者,還包括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
2021年7月份,時任中海基金的基金經理彭海平在朋友圈吐槽某家保險資管公司,稱該機構在知道他持倉及風格的情況下 ,短短一周內先是接連申購中海可轉債3700萬元,緊接著又贖回2000萬元 。這種頻繁的“投機”行為給他的投資操作帶來巨大的困難。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按照現有規定 ,在基金的單個開放日,基金贖回申請超過上一日基金總份額的10%時,為巨額贖回。當份額被贖回過多后 ,基金經理將被迫調整投資組合的倉位,賣出持有的資產,變成現金 ,用來滿足流動性的需求 。受此影響,基金的凈值可能會出現下降。
“舉個例子,按照公募產品的‘雙十’規定 ,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其市值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百分之十;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的百分之十。如果出現大量的贖回,基金經理將砍掉一部分倉位 ,以滿足規定 。在當前的震蕩行情中,砍倉可能會錯過某一個板塊的上漲。 ”某公募基金經理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機構投資者是大戶,他們消息靈敏 ,有什么風吹草動就早跑了,我們基民最慘,等看到公告知道消息后 ,大戶都跑完了 。”家住深圳的徐先生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去年年初在支付寶內買了一只QDII基金,該基金因為重倉某只港股消費股而業績不菲。但在今年一季度 ,貼吧內就有“基金經理要離任”的消息傳出來。雖然基金公司并未官宣,但該基金的業績走勢卻和之前發生了很大變化。
今年3月份,該基金的原基金經理突然宣布離任 。隨后一季報顯示 ,該基金經理離任后,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已經出現了調整,此前持有的個股已經被接任的基金經理賣掉了一部分。與此同時,一季度該基金被凈贖回了0.68億份。
機構客戶聽到風聲提前贖回 ,這算不算內幕消息侵害基民利益?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基金經理在離職前,提前向合作機構透露消息的行為 ,從職業倫理和市場透明度的角度來看,確實存在引發質疑的空間 。
“目前來看并不違規,因為業內并沒有針對這一現象的具體政策。當前行業普遍存在一種危險的認知誤區:只要程序上符合監管規定 ,操作就是正當的。 ”某公募合規人士表示 。
公募基金作為面向公眾募集資金的金融產品,其運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 、公正的原則,確保所有投資者在同等條件下獲取信息的權利。而“機構先跑”的行為根源于信息的不對等 ,嚴重損害了個人投資者的知情權和平等交易權。
今年5月份,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強調堅持以投資者為本 ,并督促行業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的經營理念 。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行業統一的機構投資者營銷服務平臺已經上線,并將全面取消直銷渠道銷售費用。自此,機構投資者有望迎來強監管時代 ,通過信息差等“特權”帶來的投機行為或將被杜絕。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股市5倍杠桿:股票配資平臺查詢網站-業內獨家透露:華望汽車制造業務或將落地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
股票配資門戶論壇:a股杠桿平臺-贏了業績輸了規模!績優主動權益基金遭ETF“偷襲” 什么情況?
股票杠桿平臺:昆明配資機構名單查詢-9家外資公募最新持倉曝光 AI科技成布局熱點
蘇州股票配資公司:股市杠桿平臺-AI群雄逐鹿“三超”新階段 基金錨定“算力競爭”投資機會
股市加杠桿:股票配資公司查詢-狂賺89%!基金半程冠軍敲定 這一賽道成大贏家
a股杠桿平臺:股票配資論壇網-基金公司忙著調基準 多家仍在醞釀 調整基準后能讓收益更好嗎?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