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科創板日報》10月23日訊(記者張洋洋)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浩然高科技大廈一樓 ,主會場大型階梯教室座無虛席,不少聽眾站著聽;隔壁同步直播的小會議室也坐滿了人,3樓還開著一個分會場同步直播;在東昇聚變項目相關人員上臺演講之前 ,一個投資人趕著這個空檔,托人快速與他建聯對接,試圖搶到投資份額 。
《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 ,復旦大學孵化的東昇聚變公司,后者已是核聚變領域的新銳力量。
——這是發生在2025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大會主會場的一幕。
圖/《科創板日報》記者攝
如此高的熱度,折射出一個事實:可控核聚變這一被稱作“終極能源”的領域 ,如今正從科研走向產業現實 。
隨著技術突破、資本涌入與地方布局的合力,中國的可控核聚變賽道正在迎來拐點,而上海正成為其中最具集聚效應的城市之一。
10年商業化臨近
核聚變被稱為“人類終極能源 ”,但長期被認為“永遠在50年后”。關于核聚變的商業化 ,成為市場最關心的話題 。
“我認為核聚變的大規模商業化,可能在25年內實現,小規模商業應用 ,10年就能實現。”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和講席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如此判斷。
丁洪所說的“商業化 ”,并非指實驗驗證 ,而是能與核裂變、光伏等能源在綜合成本上競爭的能源體系,丁洪判斷的依據來自三個關鍵技術進展:
一是磁約束與高溫超導的結合 。緊湊型、高磁場裝置的出現,讓核聚變從實驗裝置向工程化裝置跨出關鍵一步;
二是AI帶來的技術革命 ,比如AI正用于實時調控等離子體穩定性;
三是關鍵材料的突破,抗輻照壁材 、低成本氚燃料、材料結構優化,都在降低聚變裝置的工程門檻。
“十年內我們會看到小型商業化裝置的出現 ,二十五年后,核聚變的綜合成本將具備競爭力。”丁洪說。
但在行業內部,樂觀與謹慎并存 。
當前,聚變能距離真正的商業可行仍面臨幾大瓶頸:一是成本與能量收益比仍待突破。聚變實驗裝置普遍面臨“投入能量高于輸出能量”的難題。雖然國際上已有實驗實現凈能量增益(Q值>1) ,但距離持續、可控 、穩定的能量輸出仍需時間 。
二是燃料體系尚不成熟。核聚變依賴氚燃料,而氚目前主要從重水堆中提取,全球年產量不足20公斤 ,成本極高。如何形成穩定、低成本的氚供應鏈,是商業化前必須跨越的一道關 。
另外還包括工程復雜性與標準化等方面的挑戰。聚變裝置是“系統中的系統 ”,涉及高溫超導、真空腔體 、等離子控制、電磁設計等上百個子系統。國際上迄今尚無成熟的工業化標準可依賴 ,這意味著產業化路徑仍需大量實驗積累 。
此外,聚變的安全監管、廢棄物管理、以及與現有電力體系的并網機制,也都需同步建立。
丁洪認為 ,這些挑戰已經看到瓶頸的邊界,也看到突破的方向。他補充說,中國在高溫超導材料 、真空制造、AI控制等工程能力上具備明顯優勢 ,“這是我們能縮短周期、降低成本的根本所在” 。
耐心資本下注
在大會現場,《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與不少投資人報名參與,他們中的多數 ,是期望在這里尋找到優質標的提前布局。
“聚變商業化我判斷還需要十年以上,但時間有可能隨著技術快速迭代 、資本投入而縮短。”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總經理魏凡杰說。
這支由上海國投發起、規模擴募至15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 ,正成為核聚變產業資本的重要推手 。
魏凡杰介紹,基金推動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總部整體落地上海,從科研體系轉向公司化運營 ,“科研院所的效率有限,商業化必須依托企業組織體系和好的公司治理 ”。
他認為,市場化資本的進入 ,市場化運作的公司平臺如雨后春筍出現,正在重塑聚變產業的節奏。
在全球范圍內,資本已開始重新審視這一曾被視為“遙遠未來”的能源賽道 。
近三年 ,國際聚變創業公司融資額屢創新高——美國CFS、Helion Energy累計融資均超過20億美元,英國Tokamak Energy 、日本京都聚變等公司也相繼獲得機構投資。投資邏輯從驗證科學可行轉向推動工程可落地。
中國的聚變投資正進入同樣的加速階段 。過去以政府科研經費為主,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產業基金、頭部創投機構和能源企業介入。這一輪投資特征正從科研資助轉向產業早投,并由國家級資本和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市場化基金形成合力。
未來產業基金正以“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集群建設 。核聚變產業方面 ,則是以中國聚變公司為核心,目前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已在聯動其他市場化的聚變裝置公司,高溫超導材料及磁體 ,AI for Fusion等關鍵環節布局。已經投資了東昇聚變,翌曦科技等項目,后續陸續還會有若干核聚變相關項目完成投資。
魏凡杰認為 ,資本不僅是資金投入,更是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的催化劑,“優秀人才和資本的結合 ,AI native的團隊,好的組織架構會讓技術迭代速度更快,核聚變的商業化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
他強調 ,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的優勢在于“耐心資本 ”特質,資金周期長 、容錯空間大、不斷探索人才,認知和新的范式創新。
從資本講究投資回報周期的視角來看,魏凡杰認為 ,核聚變也不是簡單的遠期概念投資,目前技術拐點已經清晰,人才的拐點也開始兌現 ,“我們相信未來的迭代會大大加快”。
“聚變之城”
近年來,上海將聚變能源作為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培育的重點方向,先導布局高溫超導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引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和優秀人才團隊。
據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書記徐楓在會上的介紹,上海已制定發布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以及相關的若干措施 。明確將可控核聚變作為未來能源產業的核心方向進行重點的布局 ,并制定了差異化針對性的培育方案,構建起四位一體的培育體系。
在產業應用上,隨著部分團隊的牽頭推動 ,上海聚變發電站的落地時間線也開始明朗。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現場介紹,其所在的團隊于2024年底在嘉定啟動研究基地建設,現在正通過三步走,計劃在上海建設第一座聚變能電站 ,希望于2045年實現商業運營 。
張杰稱,團隊預計在2030年前后,實現激光聚變實驗堆的所有關鍵技術研發;從2031-2035年開始進行激光聚變堆的工程研制;最終希望在2045年達到商業運行 ,“在剛結束的第11輪實驗中,我們獲得的聚變三乘積達到僅次于美國NIF,預計于2028年可實現點火 ”。
產業集群上 ,隨著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這一鏈主企業7月落滬,“聚變之城”之城成效初顯。僅在當天會場上臺分享的企業里,就有4家可控核聚變公司 ,包括翌曦科技 、超磁新能、鴻鵠聚變、東昇聚變 。
超磁新能作為一家專注于可控核聚變高溫超導強場磁體系統的研發與制造公司,于今年入駐上海市楊浦區。
“除了突破性研發創新能力外,政府重視、資本助力 、產業鏈完善也是企業落地迅速成長的關鍵。”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 ,超磁新能CEO王超說,可控核聚變作為人類終極能源以及國家戰略方向,上海市市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持,重點打造核聚變上、中、下游全鏈條高地 。
王超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超磁新能作為可控核聚變中游企業,為核聚變提供“心臟級 ”關鍵核心部件——高溫超導強場磁體,為加速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程掃清關鍵障礙。
據王超介紹 ,高溫超導磁體作為可控核聚變裝置中最核心的部件,其在核聚變裝置成本占比可達50%以上。目前,超磁新能正在開發世界首個大尺寸25特斯拉高溫超導可控核聚變托卡馬克磁體系統 ,公司計劃在2027年交付首個可用于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原型磁體 。
“很多上下游客戶也都集聚在這里,上游集聚了大部分高溫超導帶材供應商,下游集聚了多種路徑的聚變公司 ,”這對我們的研發 、生產、銷售、服務工作來說非常關鍵和重要。王超說。
(文章來源:科創板日報)
正規的配資公司有哪些:股票配資論壇官網-創業板公司融資余額七連增 其間累計增加91.80億元
股票配資技巧:成都正規配資公司有哪些-7月17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國內知名股票配資公司有哪些:什么炒股軟件可以杠桿-上海建工4連板!距“爺叔”解套還差2角7分錢
認購返傭金有正規的平臺嗎:國內靠譜股票配資論壇-AI向規模化商業落地 大模型驅動下有哪些變革?
楊方線上配資股票:正規配資公司有哪些-市場突生變數!港股券商股短線走低 影響究竟有多大?
深圳股票配資:正規炒股平臺有哪些-芯片“賣鏟人”EDA封鎖升級 國產半導體迎來危與機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