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東海證券與東海基金同步發布高管變動公告 ,原東海證券執行委員會主任(總裁)楊明、執行委員會委員高宇相繼辭職 。其中,楊明同時卸任東海基金董事長職務。這一人事震蕩引發市場關注,尤其結合東海基金2024年多只產品持續虧損 、規模縮水的現狀 ,投資者對其未來經營穩定性產生擔憂。

圖片來源:公告原文
楊明任期內,公司的業績表現并不理想 。東海證券2023年歸母凈利潤虧損4.92億元,2024年雖扭虧為盈 ,但凈利潤僅0.23億元,與2022年的1.34億元相比累計降幅達82.44%。細分業務中,投行業務收入兩年銳減57.68% ,資管業務雖增長22.87%,但規模占比僅為2%。
東海基金的情況更為嚴峻 。2024年財務數據顯示,東海基金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6%至6438.74萬元,但凈利潤仍虧損436.36萬元。旗下多只混合型基金業績低迷。例如東海科技動力混合基金虧損21% ,規模縮水46%至0.16億元;東海核心價值精選混合基金虧損17.18%,規模縮水57%至0.03億元 。東海美麗中國靈活配置基金實現盈利14.52%,但其規模僅0.19億元。
東海基金的產品線呈現顯著結構性矛盾。截至2024年末 ,債券型基金規模占比達99.4%,前十大產品中9只為債券型,其中東海祥泰三年定開債規模81.71億元 ,年化收益僅2.43%。權益類產品則深陷“迷你基金 ”困境,8只權益產品中7只規模低于5000萬元清盤線 。
合規層面,東海基金及母公司東海證券近年屢遭監管警示。2024年4月 ,江蘇證監局指出東海證券自營業務風險控制架構不合理、投行項目包銷風險評估機制缺失等問題,楊明作為總裁被認定負有管理責任。追溯至2021年,東海基金曾因協助發行人違規操作債券交易被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警告 。

市場分析認為 ,東海系若想重獲投資者信任,需從根本上改善合規管理、優化投資策略,并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然而,高管頻繁變動與遺留的業績包袱 ,或使這一過程漫長而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