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中信建投發布2026年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2026年宏觀中性情景是,全球仍處于科技周期擴張階段(中周期) ,全球小周期共振向上(得益于歐美日財政貨幣寬松) 。外需反彈,中國地產經歷4年下滑后對經濟負面沖擊減弱,內外需共振,中國走出通脹低谷的條件越發成熟。2026年走出通脹低谷 ,具體含義是PPI同比可以轉正,CPI同比抬升。對應資產定價方向:①本輪有色PPI已見底回升通道中,黑色PPI距離見頂還有較大空間 ,這也意味股票牛市尚未終結。②PPI同比轉正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指向風格大切換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 。③黑色PPI起勢往往對應債券熊市,目前尚未看到這一點。明年下半年我們需要關注中國債券方向調整風險。
全文如下中信建投2026年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走出通脹低谷
2026年宏觀中性情景是 ,全球仍處于科技周期擴張階段(中周期),全球小周期共振向上(得益于歐美日財政貨幣寬松) 。
外需反彈,中國地產經歷4年下滑后對經濟負面沖擊減弱 ,內外需共振,中國走出通脹低谷的條件越發成熟。
2026年走出通脹低谷,具體含義是PPI同比可以轉正 ,CPI同比抬升。對應資產定價方向:
①本輪有色PPI已見底回升通道中,黑色PPI距離見頂還有較大空間,這也意味股票牛市尚未終結 。
②PPI同比轉正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指向風格大切換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
③黑色PPI起勢往往對應債券熊市 ,目前尚未看到這一點。明年下半年我們需要關注中國債券方向調整風險 。
一 、從2025到2026:中國走出通脹低谷的條件越發成熟
全球在疫后迎來一輪通脹中樞上揚,主流國家里似乎只有中國通脹在“逆行 ”。與海外回不去的低通脹不同,中國連續幾年維持偏低通脹。
國內外通脹剪刀差一直挑戰人們對中國再通脹期待 ,直至市場普遍接受一個長期敘事——地產孱弱壓制內在需求,地產起不來,所以中國便將長期處于低通脹 。
事實是否如此?我們可以先參考日本經驗。
我們強調 ,中國在超大規模市場、全產業鏈優勢、科技創新潛力、全球影響力以及政策工具箱等方面展現出遠超1990年之后日本的獨特優勢和路徑。只是就地產周期方面,中日的確有相似之處。核心因素在于,戰后東亞經濟體依次承接歐美產業轉移 ,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東亞經濟體用20~30年時間完成了一批批極致壓縮版的城鎮化,因此東亞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同時跟隨一個副作用 ,地產表現大起大落 。
我們可以從日本地產歷史中得到兩條有趣的經驗。
第一,中長期維度,經濟真正擺脫地產長期拖累,需要不良資產出清。
第二 ,地產大拐點之后,經濟依然可以階段性迎來通脹反彈,前提是地產下滑壓力最大時期過去 ,且總量經濟尋找到新增長動能,例如外需回暖 。
例如1994~1996時期日本滿足上述條件,日本也在這一階段迎來通脹和利率反彈 ,股票迎來牛市。
展望2026年,中國走出通脹低谷的條件越發成熟。
條件之一,2022年~2025年地產對中國經濟拖累最嚴重時期正在過去 。
條件之二 ,若2026年美國科技周期仍處于擴張期間,那么歐美日主要經濟體財政貨幣寬松必然將全球帶入一輪復蘇。
二 、怎樣看中國兩大增長驅動力:2026年的出口和地產?
2022~2025年,中國流行“兩面論”敘事。
新興經濟和傳統經濟敘事分裂 ,前者如火如荼,后者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和海外需求分裂,前者一再弱于預期,后者高位擴張 。兩面論敘事隱含一個推論 ,內需和外需相互對立,此消彼長。
然而一旦我們將視野放得更寬更遠,回顧二戰之后大部分國家普遍的地產周期經驗 ,從中可以得到重要規律,一國地產周期往往內嵌于全球經濟周期。全球經濟周期反彈,一國地產面臨的周期下行壓力也會極大緩解 。
這一規律也將同樣適用于中國 ,尤其是當中國地產經歷大拐點之后,俯沖勢能最大時期過去。
中國出口,2026年可以有更強勁表現。
2025年中國出口已經大幅超過市場預期 ,因為中國制造抗住了一輪堪稱二戰之后最猛烈的貿易戰。即便今年以來新增30%關稅稅率,即便中國對美稅率顯著高于其他國家,中國制造依然突破了關稅壁壘 ,保持了中國出口的全球高份額 。
展望2026年,三大動力繼續推升中國出口。一是美國面對中期選舉,重回“美式”穩增長,財政貨幣帶動美國需求小周期回升。二是歐日經濟體重回財政擴張 ,需求也較2025年回升 。三是非洲、中東、拉美等經濟體承接中國產能轉移,擴大資本開支。
中國地產,階段性企穩越來越近。
中國幅員遼闊 ,人口總量及流動性復雜性可以說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我們曾經用系列深度來回答中國地產諸多問題,其中有一個結論值得反復強調:中國高能級城市(套戶比<1)和低能級城市(套戶比>1)適用兩套截然不同的框架來分析。
針對中國低能級城市,住宅已具備消費品屬性 ,一個落地的量化標準便是房價收入比。針對中國高能級城市,人口流入導致住宅有稀缺性,地產仍具備一定金融屬性 ,適用投資品定價模型 。一個落地的量化標準是凈投資回報率。
根據我們測算,三四線地產弱企穩的跡象越發明顯,一旦收入悲觀預期收斂 ,三四線房地產下滑速度收斂。這也是我們強調的,2026年中國地產下行斜率較2025年收斂 。對中國地產總量而言,一線城市占比并不高,觀察中國地產總趨勢 ,最終還是要關注廣大非一線城市。
我們提示,與其著眼于房地產價格的絕對趨勢,以此作為股債定價錨 ,2026年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經濟最悲觀預期是否階段性改善,這對股債定價方足夠重要。
三 、怎樣看中國財政和貨幣:是否還需要期待“超量”政策刺激?
我們還是先看日本。日本經驗給出非常反直覺的信息,走出低通脹 ,政策只是必要非充分條件 。
應對低通脹,政策可以為經濟托底,抑制低通脹帶來的連鎖負面效應 ,但很難只靠政策走出內在需求不足。
走出內需不足,真正需要的是新增長驅動力。這也是為何,過去幾年偏低通脹進程中 ,市場期待的“天量大刺激 ”始終未兌現,政策一直保持相對冷靜克制 。
展望2026年,貨幣金融條件仍寬松,但央行主動維持充裕流動性的必要性下降。
地產下行斜率若較2025年改善 ,居民及地方財政縮表將進一步收斂,央行面臨的流動性壓力大幅緩解。
加之中性情境下美國科技周期依然擴張,財政貨幣寬松帶動全球進入一輪復蘇 ,屆時2026年下半年美聯儲或將結束貨幣寬松 。外部流動性寬松停止,中國2026年貨幣寬松的必要性也就進一步下降。
以此來看,2026年金融貨幣和流動性取向總體偏穩 ,而非進一步大寬松。
展望2026,“大財政”的含義是配合中國戰略方向而側重民生化債,大力度逆周期不再是未來方向 。
財政已經在轉型路徑之中 ,十四五乃至十五五財政規劃,指明中國財政三大轉型方向。
方向一,中國財政預算內擴張 ,預算外收縮,財政運行體系更加透明。
方向二,中國財政支出更偏向民生和科技,逆周期對沖性質的基建投資大幅縮減 。
方向三 ,中央政府財政話語權加強,尤其針對存量債務化解。
財政轉型大趨勢之下,預計2026年財政運行的重點依然是化債和投資民生。
四、走出通脹低谷:一場由基本面預期反轉帶來的資產重估
走出通脹低谷含義 ,2026年有望迎來PPI同比轉正和CPI同比抬升。
基準情形下2026年PPI同比增速逐季修復,Q4 PPI同比增速有望轉正 。
內需收縮節奏放緩,但修復總體偏緩 ,CPI抬升斜率有限,核心CPI整體維持穩定。
走出通脹低谷,股、債 、匯、大宗將如何演繹?結合歷史情景 ,我們給出四個判斷。
其一,有色PPI筑底企穩往往預示股票牛市啟動 。
其二,PPI同比轉正對上游企業盈利有重大指示意義。
其三 ,PPI轉正可預示股市風格再平衡。
其四,黑色PPI見頂往往預示著股票牛市見頂 。
①一旦確定全球科技資本開支周期仍在持續,那么本輪有色PPI確定見底,然黑色PPI距離見頂還有較大空間 ,這也意味著自去年924以來一輪股票牛市確定性啟動,且牛市尚未終結,更大行情仍可期待。
②根據我們測算 ,PPI同比轉正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這也意味著風格切換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
③按照我們的中性情景推演,加上反內卷政策預期 ,黑色PPI或已經在筑底階段 。
④黑色PPI起勢往往意味著債券熊市,目前尚未看到這一點,明年下半年我們需要關注黑色價格的邊際變化以及中國債券風險。
消費復蘇的持續性仍存不確定性。今年以來 ,居民消費開始回暖,但恢復水平有限,未來延續低位震蕩 ,還是能繼續向常態化增速靠攏,仍需密切跟蹤 。消費如持續乏力,則經濟回升動力受限。
地產行業能否繼續改善仍存不確定性。本輪地產下行周期已經持續較長時間,當前出現短暫回暖趨勢 ,但多類指標仍是負增長,未來能否保持回暖態勢,仍需觀察。
限于數據可得性存在統計不夠完備的風險 ,存在模型失效導致的測算誤差風險及數據統計誤差風險 。
歐美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或超預期,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和資產價格表現。
地緣政治沖突仍存不確定性,擾動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和市場風險偏好。
(文章來源:人民財訊)
配資正規炒股理財:股票配資中心網址-中信證券:看好2025-27年蘋果硬件創新周期和后續AI進展
股票炒股配資開戶:股票配資配資-中信建投:A股行業配置聚焦政策紅利與產業突圍
正規的股票平臺:股票配資中心網址-十大機構論市:新一輪政策布局下 兩類機會可以關注
股票杠桿下載:配資在線炒股查詢-中信證券:長視頻行業迎來政策利好 展望長劇生態復蘇
正規股票配資網址:在線配資開戶網站-央行二季度問卷調查出爐:三季度經濟預期升溫 三成居民將增加旅游支出
杭州股票配資開戶:配資炒股優質平臺-知情人士:商務部加強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宣講 或預示放松對歐芯片企業出口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