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上市公司將自有資金投入證券市場 ,往往伴隨著投資者熱議:這究竟是理性理財,還是不務正業?
事實上,用閑置資金參與證券投資 ,本就是上市公司資金管理的可選路徑之一 。而公司投資行為是否合理,關鍵在于其能否把握好“度”與“序 ”,在提升資金效率與堅守主業之間找到平衡點。
對現金流充裕 、短期內無大規模擴產計劃的上市公司而言 ,讓“趴”在賬上的閑置資金動起來,是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題中應有之義。一些企業通過投資上下游產業鏈標的,不僅可以獲得財務回報 ,還深化了供應鏈合作 。這種“戰略協同型投資”,更顯出上市公司使用資金的巧思。
然而,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失了分寸。有的上市公司將大額資金押注高波動成長股,單季度投資收益甚至超過主營業務利潤 ,被投資者調侃“炒股成了主業 ” 。有的上市公司在市場狂熱時跟風追漲,行情反轉后陷入浮虧,拖累整體業績。更值得警惕的是 ,若因證券投資影響主業投入,可能為上市公司埋下長期競爭力弱化的隱患。歸根到底,上市公司的核心價值源于主營業務的深耕 ,而非資本市場的短期博弈 。
理性看待這一現象,筆者認為上市公司的“炒股經”需聚焦三個核心維度:
其一,投資規模是否可控。若資金占比過高 ,甚至動用信貸資金加杠桿,投資風險有可能向經營領域傳導;反之,用小比例閑置資金進行低風險配置 ,則更易掌握主動權。
其二,投資邏輯是否清晰。上市公司在開展證券投資前首先需要明確,是為了短期現金管理,還是服務于長期戰略布局 。前者需優先考慮安全性 ,后者則需考量與主業的協同性,避免盲目跟風。
其三,決策過程是否透明。完備的董事會審議程序、充分的信息披露、專業的投資團隊和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 ,既是對股東知情權的尊重,也能通過內部監督防止非理性投資 。相關上市公司須嚴格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打消投資者的疑慮。
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參與證券投資的看法 ,往往是“實質重于形式”。對于主業穩健 、投資行為審慎的上市公司,即便短期收益波動,也能獲得資本市場長期信任;而主業疲軟卻熱衷“炒股 ”的上市公司 ,往往難逃估值折價 。
說到底,上市公司的“炒股經”本質上是“守正”與“出奇 ”的平衡藝術。“守正”是守住主業的根本,無論投資收益多誘人 ,研發、生產、市場拓展的核心地位不可動搖;“出奇”是用活閑置資金,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釋放資金效能。優秀的舵手既不會讓船帆閑置,也不會為了追逐洋流而偏離航向 。上市公司的管理智慧,在于讓每一分錢都服務于長遠發展 ,而非被短期利益牽著走。
在資本市場日趨成熟的今天,上市公司不必將證券市場視作“禁地”,也不可將其當成“捷徑 ”。只有將證券投資作為主業發展的有益補充 ,堅持理性投資原則,上市公司才能有效優化資源配置,為股東創造持續且穩定的回報 。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