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在老齡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養老問題日益凸顯 ,養老機器人作為破解這一困局的新形態,正逐步從概念走向現實。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為其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 ,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演進路徑已逐漸清晰:在物理構造層面,仿生關節、運動控制算法及靈巧手模塊的技術突破,推動“小腦”進化 ,運動擬真度趨向人類水平;“大腦 ”層面,多模態大模型的深度應用為類腦認知決策構建框架。
然而,關于具體落地時間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趙明國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說,人形機器人發展需要長期積累,就如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周期一樣,有的甚至長達20年 ,即使樂觀估計,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也至少需要10年時間。“因此,公眾不要抱有那么高的期望——仿佛明天機器人就可以走進家庭 ,跟買電視 、冰箱一樣,其實并非如此 。”
從既往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看,科技總是呈現波浪式、疊加式進步的特征 ,人類通常會高估未來1—5年的科技進步速度,而低估未來10—50年的發展水平。受制于技術瓶頸及價格門檻,養老機器人走進家庭生活尚有一段距離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預期的機器人養老情景,已是未來可期。
技術路線明確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日本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開啟了研發人形機器人的步伐,其核心目標之一就是照護老人 。然而 ,半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的期待仍未能真正實現。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從1999年開始 ,我國也進入老齡化社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3.1億,占全國人口的22%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5.6% 。此外,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失能老人約3500萬,占全體老人比例高達11.6%。
多重因素疊加下,我國養老問題備受關注。2021年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 ,我國多數老人都是居家和在社區養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 ,3%的老人入住機構養老。
在此背景下,養老機器人進入普通家庭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值得注意的是,“養老機器人 ”概念在大眾認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從廣義上講 ,它涵蓋外骨骼機器人、輪式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等,但提起養老機器人,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科幻作品中描繪的人形機器人。
2025年以來 ,機器人領域已呈現出新一輪熱潮——大量人形機器人跳起復雜的舞蹈、翻跟頭、爬坡登高,甚至跑馬拉松 、踢足球、騎自行車等,這一系列精彩表現 ,又一次點燃了人們對養老機器人的期待 。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前景,產業界、資本方也加快了布局,不僅具身智能賽道中的科技巨頭 、互聯網大廠和創業者數量激增 ,更有企業和機構明確將康養列入重點場景進行研發。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推動智慧養老模式普及。
在各方積極推動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迎接機器人入戶養老 ,真的進入倒計時了嗎?相比于過往,人們確實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場景,大致會沿著公共表演—工業場景—養老機構—家庭服務—家庭照顧老人這一次序逐步展開 。”趙明國表示。
盡管技術進步總伴隨著試錯、產業泡沫等曲折過程 ,但機器人養老正在成為可期待的現實。得益于過去幾十年的探索與研發積累,尤其是近幾年AI大模型技術、硬件模塊集成創新等方面的突破,對于人形機器人落地路徑 ,業界已形成相對統一的共識 。
技術突破與數據瓶頸
近年來,盡管人形機器人賽道參與者眾多,但大多數研發集中于人形機器人本體自身運動控制、語言交互等層面 ,應用方向多為汽車制造 、能源電力等偏工業端場景,或者疊衣服、收納等簡單的家庭場景。
記者了解到,目前人形機器人眾多應用場景中 ,鮮有企業直接將目標指向養老這一方向。不過,2024年下半年以來,養老機器人陸續傳來一些好消息 。2024年9月,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推出了第五代機器人“小五” ,雖形態上仍屬四腿輪足復合式,但官方展示了“小五 ”在養老院的實驗場景中給老人取快遞、抱老人起床等任務。
2025年2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了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 ,依據老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 、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有望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不過 ,需要說明的是,該標準中的“養老機器人”是一個廣義概念,并沒有做“人形”形態的限定。
在業界看來 ,相比其他行業,養老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廣度和深度仍較弱,市場格局較為分散 ,也使得養老機器人的布局不夠集中 。這意味著,養老機器人產業的爆發,仍需持續的技術革新 、創投熱潮和市場壯大。
今年以來,包括宇樹科技、眾擎機器人、加速進化 、天工機器人、智元機器人等在內的國產機器人廠商紛紛公開了機器人的最新進展 ,尤其是在高難度動作控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人形機器人如果要應用,具有單一能力還不夠,需要更多的創新與方法 ,讓它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 ”在趙明國看來,人形機器人需要在養老機構、家庭服務等領域落地之后才會應用到家庭照顧老人這一場景中。而近期的機器人熱潮,本質上是強化學習(RL)技術在機器人行走能力逐漸完善的基礎上 ,在更復雜的動作及運動控制方面取得突破的集中展示。
“我們想讓機器人養老,是想要機器人做得比人還要好,要它智能靈活且不喊苦喊累 ,但目前市面上的機器人,能力連人類小學生都比不過 。”一位業內人士這樣通俗地解釋這個技術的進化過程。
泰康保險集團科技中心副總經理 、泰康之家首席科技創新官常城認為,雖然當下技術發展速度很快 ,但在養老服務領域由機器人替代人工尚不現實。
常城告訴記者:“考慮到老人的安全性問題以及情感需求,讓機器人與老人直接接觸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其實,養老機器人只是一個具象化的終端服務工具,要想實現真正的智慧養老 ,背后還需要一整套復雜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支撐。”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總結到,現階段具身智能行業發展面臨著很多瓶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 ,本體性能差,機器人的移動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可靠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第二,缺乏具身數據尤其是高質量數據;第三則是泛化能力比較低 ,當下機器人在單一環境、單一任務或者單一本體場景下會有比較好的表現力,一旦環境復雜多變,它們就很難順利完成任務。
英偉達通用具身智能體研究實驗室(GEAR)聯合領導人范麟熙(Jim Fan)在近日的公開演講中也表示 ,對比大語言模型的“化石燃料”數據困境,機器人領域缺乏物理交互的“基礎燃料 ”,如關節控制信號、觸覺反饋等 ,這需要通過大規模的模擬仿真技術突破數據瓶頸 。
時間與價格猜想
在走向家庭之前,人形機器人或許可以在價格方面展示其靈活的下降空間。宇樹科技在2024年推出的G1人形機器人,曾憑借9.9萬元的售價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另一家國產企業越疆科技推出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售價為19.9萬元起。今年3月 ,眾擎機器人在電商平臺上線了旗下人形機器人PM01教育版和商業版,價格分別為18.8萬元 、8.8萬元 。
然而,多名消費者告訴記者 ,即使是10萬元左右的價格,也與他們心理預期相去甚遠,尤其是現在機器人的功能成熟度僅停留在“公共表演”這一層級 ,遠未達到他們的期待。
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院人形機器人項目負責人劉力政公開表示,人形機器人走入家庭售價預計在15萬元左右或在10萬—20萬元的區間內。他看好未來一定會降到10萬元以內,或者只需要幾萬元就能擁有一個機器人保姆 。
在價格走向親民的同時 ,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時間表也備受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在未來三年左右進入家庭 ,能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護理的機器人,有望在未來5年左右進入家庭。
相比產業界的樂觀估計,業界也有聲音認為,養老機器人的時間線需要拉長至10年甚至20年 。
宇樹科技創始人 、CEO王興興在關于“人形機器人什么時候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提問時回應道:“目前工業端發展快一些 ,而家用端則發展慢一些,大家都在推進這個事情,但具體需要多久并不好預估 ,個人認為并不是兩三年能夠實現的。 ”
AIREC項目負責人杉野茂樹稱,AIREC機器人最早將于2030年在護理機構或醫療機構中投入使用,初步定價預計至少為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9.6萬元)。
而根據特斯拉的規劃及其創始人、CEO埃隆·馬斯克的公開發言 ,特斯拉旗下人形機器人Optimus預計在2025年年底至2026年年初開始小規模量產,首批產品或用于特斯拉自家工廠 。到2030年,特斯拉冀望于實現年產數百萬臺的規模 ,在大規模量產后,Optimus的售價會在2萬—3萬美元,稱“這將成為普通消費者買得起的機器人伙伴” ,但并未太多強調養老方向應用。
在全球角力中,中國已成為主導力量。
摩根士丹利研報梳理全球產業鏈后得出結論,50%以上的人形機器人公司位于中國,工業制造(60%)、醫療護理(20%)和家庭服務(15%)為三大核心應用場景方向 。
可以預見 ,未來隨著技術的突破 、產業鏈的成熟度逐漸提升,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價格門檻會進一步下降,以進入更廣闊的家庭服務市場。
高盛人形機器人研報稱 ,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拐點到來需要解決通用任務能力、高成功率、快速推理三大問題,預計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美元 ,而樂觀預測這一數字將摸高2050億美元。
另據中國信通院研究報告,中國人形機器人整機市場規模到2035年將有望達到500億元,而到2040年或進一步擴展至最高3000億元規模。
前景廣闊落地仍需時間
人形機器人發展前景廣闊 ,但目前距離其養老場景的全面落地,或許仍有不短的距離 。
“當下談養老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個偽命題。”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記者指出 ,完全用機器人養老 、讓機器人當保姆,在當前顯然是做不到的。不過,特定場景下的養老輔助機器人是值得關注的,比如助力老人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 ,或者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起床翻身等特定場景的機器人,這是當前“養老機器人的主戰場 ” 。
科技商業評論員趙宏民也指出,當下的人形機器人發展 ,可以看作是“人類的童年”——擅長嬉笑玩樂,卻很難做“家務”。機器人跑酷、跳舞等“卷 ”技能的背后,實際是在做技術驗證 ,涉及高動態運動控制、多傳感器融合等底層能力。就目前而言,人類還很難相信一個連走路都不穩的機器人進入家庭擔任服務者的角色 。
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認為,養老機器人泛指用于養老的智能機器人 ,可分為輔助護理類 、生活服務類、陪伴類等,且呈現多種形態。
其中,記者了解到 ,在經歷前期的積累與探索后,多家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已開始向C端消費市場尋找機會。
國產外骨骼機器人公司傲鯊智能聯合創始人張華透露,公司在今年的戰略重點之一是C端市場 。旗下的上肢外骨骼設備、下肢外骨骼設備此前已應用在B端工業市場需要搬運、托舉等動作的場景中。
“機器人市場的爆發肯定是從C端市場打開的。”張華介紹,基于成本與功能的綜合考量 ,今年公司嘗試“做減法”,即把用戶需求最集中的功能從多功能產品中剝離出來,比如輔助老人行走 ,外骨骼設備只集中做好幫助用戶完成“抬大腿 ”這個動作,兼顧成本控制與用戶體驗 。
另一家外骨骼機器人公司程天科技,也在從最初重點面向醫院康復科 、社區康復中心的醫療級產品 ,轉向C端消費級市場探索。程天科技創始人王天表示,在醫療級產品的探索完善了外骨骼的技術棧,包括電機、驅動機、數控算法 、EMC(電磁兼容性)標準等 ,現在做C端消費級產品是“做減法”,技術上是容易的,重點在于市場和銷售。
雖然目前距離人形機器人專業照護老人的現實還有些遙遠 ,但目之所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以及健康監測、智能防護產品設備進入普通家庭,幫助實現適老化改造 、智能化服務已經在真實上演。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正規配資平臺:配資操盤十大技巧-首批基金二季報調倉路徑曝光:加碼機器人、堅守北交所
股票配資論壇網:正規的配資平臺有哪些-超級賽道傳來重磅消息 高盛調研“中國機器人供應鏈”
中國十大正規炒股平臺:股票怎么配資加杠桿-大牛股連續6個20%漲停板!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全線走強
正規的股票平臺:股票配資中心網址-十大機構論市:新一輪政策布局下 兩類機會可以關注
網上配資炒股平臺:深圳十大配資公司-浙江仙通4000萬增資浩海星空跨界布局機器人:合作方成立僅4個月 全新領域存不確定性
山東股票配資公司:十大正規配資平臺-利好來襲!固態電池新突破 A股這些公司已布局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