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A股醫美龍頭企業華熙生物近期對多家券商研報嗆聲,引發越來越多關注 。
華熙生物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近5000字長文《概念總在重演 ,科技永遠向前》,直指9家券商的10篇研究報告存在“科學誤導 ”與“資本炒作”問題。
昨晚又出新劇情,華熙生物在5月21日晚間再度發文指出 ,透明質酸(HA)與膠原蛋白都是人體重要物質,二者互動構成細胞外基質ECM功能核心,存在信號共生 、力學共生、病理共損三重關系。全球范圍內透明質酸在衰老等方面研究和論文證據更多 ,且證據顯示其對膠原蛋白有先導牽引作用 。目前科研證據等級表明,重組膠原蛋白在顏值與生命衰老干預底層機制上未顯關鍵地位,證據未達透明質酸對衰老管理的作用等級。
而在此前的5000字中的長文中,華熙生物指控稱 ,相關研報不僅混淆“人體內膠原蛋白”與“重組膠原蛋白產品 ”概念,且結論缺乏第三方論證、忽視權威期刊研究及藥監局審批數據對比,甚至被自媒體傳播引發“輿論共振” ,導致玻尿酸產業信心受挫。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全球玻尿酸產業龍頭,華熙生物2024年凈利潤同比降70% ,而被研報熱捧的重組膠原蛋白賽道企業巨子生物同期凈利潤增長42%,控訴行為被質疑是“轉移業績壓力”的自救 。
而從券商角度來看,研報敘事更偏向市場趨勢和投資邏輯導向 ,研報中對比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表述,意在為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行業分析,反映當前生物材料領域的競爭格局變化。
這場罕見的“炮轟 ”引發資本市場熱議 ,事件背后,是科學話語權與資本敘事的激烈碰撞,科學嚴謹性應如何與市場前瞻性平衡成為核心關注。此外,券商研報在數據引用 、論證邏輯及行業專業性上是否存在漏洞 ,也成為討論焦點。
華熙生物炮轟券商研報,直指兩大問題
5月17日晚,華熙生物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言辭激烈的文章——《概念總在重演 ,科技永遠向前》 。在這篇文章中,華熙生物點名了包括華泰證券、安信證券、西部證券 、國金證券等在內的9家券商共10篇研究報告,控訴這些報告中關于重組膠原蛋白優于玻尿酸的表述為誤導性“結論”。
記者發現 ,目前華泰證券、平安證券、西部證券、華福證券相關研報在Wind平臺已檢索不到,信達證券 、方正證券、安信證券、申港證券 、國金證券研報仍可查閱,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研報的發布時間集中在2023年。
華熙生物控訴券商研報存在兩大問題:科學依據不足與資本驅動的概念炒作 。根據其披露,9家券商在圍繞上市公司巨子生物的研報中,大量引用“膠原蛋白優于玻尿酸”的結論 ,例如“重組膠原蛋白安全性更高”“玻尿酸存在交聯劑殘留風險 ”等。
華熙生物認為,這些結論缺乏第三方專業論證,既無公開論文或國內外研究支撐,也罔顧國家藥監局相關產品的審批證書數量的基本結果對比 ,甚至將人體內膠原蛋白與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混為一談,構成“科學誤導”。
華熙生物進一步指出,此類研報結論被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廣泛傳播 ,形成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的“輿論共振”,導致投資者和消費者對玻尿酸產業的信心受損 。其矛頭直指券商研報背后的資本邏輯:“浮躁資本為追逐新題材,刻意構建‘玻尿酸過時論’ ,試圖用‘概念切換’掩蓋中國產業升級的真實需求 ”。
華熙生物的憤怒并非毫無緣由。從行業地位來看,透明質酸產業中,中國占據著全球第一份額的優勢地位 ,而華熙生物又是國內該領域的龍頭企業 。歷經多年發展,透明質酸在科研、醫療、醫美 、美妝、營養健康等多個生命健康相關領域都有著廣泛且深入的應用。
但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熱點的轉移 ,重組膠原蛋白概念興起,越來越多的聲音將玻尿酸描述為“過時”“不如重組膠原蛋白安全”“生物活性低 ”“市場價值遜色”等,這對華熙生物以及整個透明質酸產業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
華熙生物方面透露 ,目前已就多家券商研報中“枉顧科學事實的內容”向證監會反映 。據華熙生物稱,華福證券、西部證券等已刪除其在WIND上發布的“被點名 ”研報。不過,華熙生物也指出 ,研報雖已刪除,但造成的惡劣影響遠遠沒有消除。
沖突根源:科學嚴謹性和資本敘述邏輯的碰撞
華熙生物對券商研報的質疑,實際上是科學嚴謹性與資本敘事之間的沖突。
華熙生物的核心質疑是 ,這些券商研報在行業研究中嚴謹性 、專業性、獨立性缺失 。一是論證過程缺乏嚴謹性在闡述膠原蛋白在醫美領域的修復功效強于玻尿酸時,沒有提供足夠多的臨床案例數據、實驗對比數據來支撐。二是玻尿酸和膠原蛋白在結構 、功能、應用場景及安全性等方面各有特點,不能簡單判定誰優誰劣 ,研報中對玻尿酸的片面評價,顯示出對玻尿酸在醫美領域多元化應用及科技研發進展缺乏深入了解。三是研報結論或受資本熱點驅動影響,甚至為其他企業站臺 ,形成了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輿論共振,淪為資本敘述工具 。
而從券商角度來看,研報敘事更偏向市場趨勢和投資邏輯導向,聚焦重組膠原蛋白市場潛力。記者翻閱了尚能查看的幾篇研報 ,其對于“透明質酸”“玻尿酸”和“重組膠原蛋 ”的表述如下:
信達證券:與透明質酸鈉相比,活性膠原蛋白本身可為皮膚提供膠原蛋白,達到支撐作用 ,同時刺激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增強肌膚彈性,達到抗衰效果。
國金證券:玻尿酸和膠原蛋白都是抗衰老的注射材料 ,膠原蛋白塑性效果更優+誘導再生 。
申港證券:與透明質酸相比,膠原蛋白在填充和修復上具有明顯優勢。例如:注射進人體的膠原蛋白本身便會形成一個支架,吸引并支撐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生長 ,因此同時具備即刻填充與促進組織再生的雙重效果。
方正證券:膠原vs玻尿酸:膠原蛋白有望憑修護及抗衰強功效推動替代 。生物特性更佳:膠原蛋白在提供結構支持、促進止血及細胞黏附、刺激細胞再生及增殖 、修復受損皮膚屏障等方面性能更佳,因此在皮膚修護和抗衰方面更勝一籌。
安信國際:膠原蛋白較玻尿酸相比,增加皮膚修復和抗衰老的功能。膠原蛋白相對于透明質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優勢在于其皮膚修護和抗衰老的功效 。
記者發現 ,這些研報對于膠原蛋白和玻尿酸對比的資料來源,基本上來自于公開信息(如上面列舉出的新氧、微信公眾號、知乎等),并總結歸納出相關結論。對比對象也是“透明質酸”“玻尿酸”和“重組膠原蛋”,并非“重組膠原蛋白 ”。有券商為區分還將“人體膠原蛋白”和“重組膠原蛋白”進行了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 ,這些保留下來的研報均在2023年發布,當時,重組膠原蛋白賽道發展勢頭正盛 ,以巨子生物和錦波生物為代表的企業業績表現亮眼 。巨子生物2023年營收約35.26億元,同比增長48.47%,歸母凈利潤為14.52億元 ,同比增長44.88%;錦波生物實現營收7.8億元,同比增長99.96%,歸母凈利潤3億元 ,同比增長174.61%。
從投資邏輯來看,券商研報通常基于行業動態和資本市場熱點,重組膠原蛋白作為新興賽道 ,其技術迭代和商業化潛力可能被視作投資機會。研報中對比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表述,意在為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行業分析,反映當前生物材料領域的競爭格局變化,契合資本市場對新興題材的關注 。
華熙生物的指控是否成立尚且不論 ,此次事件將券商研報的公信力推至風口浪尖。目前,我國對券商研報的規范主要依賴《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要求“信息真實 、客觀、專業 ” ,但對技術類結論的審核標準尚不明確。
2023年證監會開展的“雙隨機”覆蓋45家券商300篇研報,通報顯示,有研報數據信息未標明出處、來源標注不明確或引自非權威渠道;研報依據不充分 ,僅基于局部信息簡單推定 、實際材料支撐不足,結論缺乏審慎性 。2024年多家券商也因研報制作審慎性不足,個別員工私自發表證券分析意見被處罰。
此后 ,證監會是否會對涉事券商啟動調查?如何建立更嚴格的生命科學領域研報審核機制?這些問題亟待回答。
如何平衡研報科學嚴謹性與市場前瞻性
為應對市場信心流失,華熙生物聯合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倡議書,呼吁“回歸科學本質與商業文明” 。然而 ,這種自救行動亦被質疑為“轉移業績壓力 ”。2024年華熙生物凈利潤同比驟降70%,而巨子生物同期凈利潤增長42%。華熙生物對此回應稱:“業績波動不影響科研投入,但行業惡性競爭可能迫使企業壓縮研發” 。
目前,被華熙生物點名的9家券商還未有何公開回應 ,但這一事件給券商研究業務敲響警鐘。對于研究人員來說,確保數據真實與論證嚴謹、嚴守研究獨立性與客觀性 、深耕行業專業知識成為必由之路。
相關人士也提出,需要強化研報的科學審查機制 ,針對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技術密集型行業,券商可以設立獨立科學顧問委員會,對關鍵技術結論進行第三方評議。此外 ,可借鑒國際經驗,要求研報明確區分“事實陳述”與“推測觀點 ” 。
散戶如何用杠桿炒股:手機股票配資平臺-華熙生物指出9家券商的10篇研報存在“誤導性言論” 9家券商為何沉默?
配資可靠炒股配資門戶:杠桿炒股配資平臺-憂心“股神”接班問題?伯克希爾罕見遭遇“賣出”評級
股票杠桿app:正規的配資炒股平臺-首家日資獨資券商來了:瑞穗證券獲批設立
中國十大配資平臺:什么炒股軟件可以杠桿-罕見!控制24個賬戶 持股超30%仍不報告!證監局:罰4250萬
十大炒股杠桿平臺排名:十大可靠的配資公司-最新!特朗普否認與澤連斯基討論俄烏停火問題!美國與伊朗將舉行會談!
配資網平臺大全:可以加杠桿的炒股軟件-5家龍頭券商2026年A股研判出爐:牛市有望持續 風格更均衡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