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兩融余額不斷創出新高,券商也緊急補充“彈藥”。
日前 ,華泰證券和招商證券同時公告稱,董事會已審議通過了上調兩融業務規模上限的議案。這也是繼9月浙商證券、華林證券之后,又有上市券商年內臨時上調相關業務規模 。
頭部券商兩融提額上千億
根據公告 ,經招商證券董事會全票表決通過,其融資融券業務規模上限將由1500億元增至2500億元。根據招商證券財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 ,該公司的凈資本約843億元,上調后的兩融業務規模上限基本相當于其最新凈資本的3倍。
與此同時,招商證券的最新融出資金規模已達到1293億元 ,相比去年末增長了35.27% 。這也意味著,若此次不提高額度,則其兩融業務規模即將受限于1500億元的“天花板 ” ,后續增量難以為繼。
無獨有偶,華泰證券也公告稱,董事會全票同意關于提高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總規模上限的議案,計劃將融資融券業務總規模上限調整為不超過同期凈資本的3倍 ,并授權經營管理層根據市場情況,在上述額度范圍內決定或調整具體規模。
按照三季報公布的凈資本955億元估算,華泰證券的這一業務上限約為2865億元 。而截至三季度末 ,該公司的融出資金規模已有1698億元。華泰證券還特別提到,“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總規模嚴格控制在監管部門規定的范圍之內”。
證券公司扎堆加碼兩融
年內市場行情節節攀升,兩融余額也水漲船高 。10月29日 ,A股市場兩融余額漲至25066.4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兩融余額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在10月17日抵達了2.59%的年內高點。隨之而來的,是上市券商正不約而同給兩融業務提額加碼。
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梳理 ,今年9月,就有浙商證券和華林證券宣布上調包括兩融在內的信用業務額度 。其中,浙商證券表示將融資類業務規模由400億元提高至500億元 ,華林證券則計劃將信用業務(含兩融)總規模上限從3月的62億元調整為80億元。
事實上,券商押注兩融業務的舉動在今年年初已有端倪。4月30日,興業證券在公告中提到,董事會審議通過調整信用業務總規模上限的議案 ,但并未透露具體數值。4月26日,山西證券在規劃2025年自有資金使用時,就已將融資融券業務最大規模從前一年的不超過80億元 ,提高至不超過100億元 。
兩融升溫投射券商確定性
中證數據顯示,2025年9月市場新開兩融賬戶20.54萬戶,環比增長12.24% ,同比大幅增長288%,刷新年內單月最高紀錄,反映投資者信心實質性修復與市場情緒顯著回暖。山西證券非銀研究團隊指出 ,自5月以來,兩融新開戶數持續攀升,表明高風險偏好投資者基于宏觀經濟企穩、政策利好及低估值等因素 ,正積極加杠桿布局后市。這一趨勢不僅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活水,直接提升流動性與活躍度,更凸顯政策有效提振信心,推動A股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為中長期穩健運行奠定基礎 。
中航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薄曉旭表示,此前浙商證券 、華林證券相繼上調信用業務規模上限,一方面是及時滿足投資者的融資需求 ,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則是借此機會擴大市場占有率,在行業競爭中確立優勢 ,最終實現信用業務收入的最大化。市場交易活躍度顯著改善,前三季度全市場日均成交額同比大幅增長,疊加兩融余額持續攀升并創下新高 ,共同強化了券商板塊的業績確定性。市場活躍的勢能有望延續,為券商業績的持續增長提供堅實支撐 。
據開源證券非銀研究團隊統計,39家純上市券商前三季度調整后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39%/+64% ,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70.5%,單Q3扣非凈利潤同比+117%,環比+33%,投資收益驅動業績超出預期。在三季度債市承壓下 ,預計券商FICC業務韌性較強,權益投資業務彈性突出,經紀、投行和資管三項手續凈收入同比增速均走擴。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