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由東吳證券醫藥團隊組織的以“立足全球,藥啟未來”為主題的第五屆創新藥高端論壇在蘇州舉行。亞虹醫藥創始人、董事長 、總經理潘柯博士受邀出席此次論壇 ,并在論壇上分享了亞虹醫藥泌尿生殖腫瘤臨床布局與商業化拓展情況。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靶向和AI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TAIDD)尋找全球同類最佳藥物 。亞虹醫藥基于對新技術的應用和在藥物研發中的創新,開發出了新一代的靶向和AI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TAIDD平臺),包括基于深度學習模型、圖神經網絡的活性預測和ADMET預測等技術開發的全新骨架分子生成器 ,以及融合AlphaFold結構預測、AI數據收集等技術開發的驅動分子設計的集成大模型賦能工作流。相比傳統藥物研發,TAIDD平臺能夠賦能藥物研發差異化和高效率創新,提高創新藥臨床試驗的成功率。
基于TAIDD平臺 ,公司已自主研發了新型高選擇性 、強效的去泛素化酶USP1(泛素特異性蛋白酶1)口服小分子抑制劑?APL-2302、高選擇性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AT-014、細胞周期類相關靶點的小分子口服藥物?AT-018等產品,進一步為公司專注領域輸出有競爭力的候選藥物 。其中,有望成為同類最佳的USP1抑制劑APL-2302 ,已完成Ⅰa期臨床首例受試者入組。
新一代ADC技術平臺助力探尋創新藍海。ADC藥物因兼具抗體的高特異性和細胞毒素的高抗腫瘤活性,安全性更加可控,是目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 。亞虹醫藥ADC團隊致力于推動ADC領域的創新 ,針對新穎或者已驗證的抗體靶點,開發具有專有連接技術的首創或同類最佳的細胞毒性抗體偶聯物(ADC)。公司建立先進的降解劑抗體偶聯(DAC)平臺,期望使公司在ADC有效載荷的下一波創新中處于領先地位。潘柯博士表示,雖然ADC目前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技術 ,但成熟的技術并不在乎于進入時間的早晚,而是要看是否能做更好 、更創新 。ADC技術對于亞虹醫藥專注的治療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司不會錯失這樣的機遇。目前 ,公司ADC主要選擇偏早期、偏創新的藥物進行研究開發。
管線布局遵循專科化策略,助力持續發展 。公司圍繞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及女性健康領域專科化布局產品管線。其中,APL-1706(顯影劑)是全球唯一獲批的輔助膀胱癌診斷或手術的顯影劑類藥物 ,國內上市申請于2024年11月獲批;APL-1202口服聯合PD-1(替雷利珠單抗)作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術前新輔助治療的Ⅱ期臨床取得積極信號,支持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療法在膀胱癌領域的進一步的開發,公司積極準備該療法的全球臨床開發方案 ,并將尋求合作伙伴進行全球開發;APL-2401是一款FGFR2/3雙靶點小分子抑制劑,其早期數據顯著優于國外FGFR2、FGFR3臨床階段藥物。FGFR2和FGFR3相關靶點已獲批適應癥包括尿路上皮癌和膽管癌。更好的安全性使APL-2401有望進一步擴展廣闊的適應癥,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MIBC) 。
全力沖刺APL-1702(光動力藥械組合產品)上市審評 ,備戰商業化上市。公司產品APL-1702(光動力藥械組合產品)上市申請已獲國家藥監局受理,處于上市審評審批階段。APL-1702是全球首個在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中獲得陽性結果的用于治療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的“生育友好型”非手術治療產品 。潘柯博士表示:“有創性宮頸切除性手術長期以來一直是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經典方法,卻無法滿足全部臨床治療需求,一是術后并發癥可能對女性未來生育帶來早產 、流產等潛在不利影響;二是治療后仍有可能復發 ,必須長期管理,然而較大范圍的宮頸切除手術可能造成宮頸形態改變,增加術后陰道鏡隨訪的漏診風險 ,進而增加了長期管理的難度。醫生與患者均期待有效、安全的無創治療方法盡早獲批使用,以幫助HSIL患者避免或延緩宮頸創傷。 ”
為了盡快填補未被滿足的巨大臨床需求,亞虹醫藥已完成上市策略和商業化路徑規劃 ,設置了完善的組織架構;同時對于商業供應鏈方面,通過優化流程縮短供貨時間,確保產品獲批后第一時間開啟商業化步伐 。另外 ,公司同步推進該產品在歐美等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工作,并積極尋找海外合作伙伴,助力產品海外市場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