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與過去幾年“股市好了猛擴規模”不同 ,近期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選擇按下“剎車鍵 ”,主動限購限規模 。
近兩周內,主動權益、量化策略 、QDII等多個類型的基金產品陸續發布限購或暫停申購公告 ,其中不乏年內收益翻倍、凈值創歷史新高的明星產品。以往象征“高熱度”的限購,如今卻在多類基金之間快速擴散,成為當下基金行業的一種“常態現象”。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截至8月8日 ,近兩周共有255只基金暫停大額申購,共57只基金暫停申購(剔除定期開放產品) 。
過去幾年看,往往是績優基金在面臨資金快速涌入時主動設限 ,以控制規模、保障投資策略的有效執行。今年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限購的基金類型更為多元,觸發動因也更為復雜 ,不再僅僅是業績“買爆 ”的自然結果。
背后的邏輯,是基金公司對于資金擁擠度 、策略承載力、客戶結構穩定性等因素的全面權衡。從主動管理到被動增強,從量化微盤到QDII重倉 ,限購成為基金公司風險控制體系中的一環,也反映出他們對于“后續行情演繹路徑”有著更謹慎的判斷 。
多績優產品扎堆限購,業績爆發焦慮
在眾多限購公告中 ,最容易被聚焦的是那些凈值走勢出色、規模快速膨脹的基金產品。永贏睿信混合、廣發成長領航一年持有 、諾安多策略、中信保誠多策略等產品,均在7月底至8月初陸續宣布大額申購限制。
這些基金的共同特征是:年內漲幅居前、投資風格明確 、近期被資金重點關注 。從本周宣布限購的情況來看,8月6日,中歐數字經濟混合發起宣告暫停大額限購 ,申購上限限制為100萬元,據了解,該基金年內凈值上漲超過60% ,重倉中際旭創、新易盛、勝宏科技等股價漲幅居前的個股。
由高楠管理的永贏睿信,在二季度重倉泡泡瑪特 、新易盛、信達生物等熱門個股,年內凈值上漲46.91% ,最新規模超過50億元。該基金自8月4日起暫停100萬元以上大額申購 。再有信澳匠心回報混合也在8月7日起限購100萬元,該基金由張明燁管理,今年以來該產品凈值增長為65.97% ,不過最新規模合計僅有1.22億元。
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QDII)則代表另一類限購邏輯:海外高彈性資產+短期收益暴漲。該基金聚焦港股創新藥,重倉諾誠健華、榮昌生物 、信達生物等強勢個股,年內回報率已達144.41% ,穩居公募市場第一 。在快速上漲過程中,基金公司選擇自7月28日起暫停申購,以避免短期非理性資金跟風沖入,稀釋老持有人的利益。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廣發成長領航一年持有混合 ,該產品年內回報率超過90%,自8月4日起限制單日申購上限至5萬元,控制資金集中流入的節奏。基金經理吳遠怡采取多元化輪動策略 ,持倉跨度覆蓋消費、醫藥、軍工等多個方向,高換手率風格在震蕩市中頗具吸引力 。
此外,一些量化基金近期也啟動了限購模式 ,以諾安多策略為例,該基金上半年凈值漲幅接近60%,今年以來規模已從7.72億元迅速膨脹至25億元左右。但基金經理在二季報中坦言 ,“有新持有人誤認為這是一只低波動產品,甚至把它當作債券型產品開始‘數蛋’了。”這無疑加大了管理風險。為了防止非理性資金繼續大規模涌入,該基金在8月初啟動5000元限購 ,以遏制進一步放大倉位帶來的沖擊 。
不僅如此,國金量化多因子 、招商成長量化、博時智選量化多因子股票等產品也接連宣布限購,每日限額從1萬元至500萬元不等。在業內人士看來,“績優+小盤”的配置在當前市場極具吸引力 ,但這類策略對基金規模極為挑剔,一旦資金過多,反而可能壓垮既有投資邏輯。因此 ,限購并非“高冷 ”姿態,而是一種風控手段 。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截至8月8日 ,近兩周共有255只基金暫停大額申購,共57只基金暫停申購(剔除定期開放產品)。
這些限購行為雖然形式各異,但其背后思路高度一致:在投資人風險偏好快速回升、績優產品被大舉申購的背景下 ,基金公司希望通過主動控流手段,避免自身產品變成“被動巨輪”,進而削弱策略彈性與回報能力。正如業內一位公募高管所言 ,“主動控規模,不是限制賺錢,而是保護賺錢 。”
分紅、份額調整等操作頻頻觸發限購
除了上述情況外,財聯社記者發現限購并不總是業績驅動的結果。事實上 ,一部分限購基金近期并未受到市場熱炒,卻同樣采取了限制措施,這其中就包括因分紅安排 、新增份額或清盤準備等“技術原因 ”而臨時設限的產品。
以廣發均衡成長混合為例 ,該基金自8月4日起限制C類份額單日申購上限為1萬元,而A類份額則未受到影響 。8月5日,該基金再次限制了F份額的大額申購 ,上限為15萬元,據公告顯示,F份額為新增份額 ,該份額作為直銷渠道專屬產品,費用更低、流動性更佳,推出就帶有“客戶遷移”導向。
另一類典型則是分紅驅動型限購。海富通悅享一年、東方紅欣和積極等基金均在8月初進行分紅 。分紅前夕提前設置申購限制 ,此舉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套利行為——即短期資金為獲取分紅而申購基金,再迅速贖回,造成基金凈值與份額結構短期紊亂。
再比如一些臨近清盤線的發起式基金,為了不讓短期資金進一步放大清盤成本 ,也會選擇提前“關門”。大成豐華穩健六個月 、國新國證優選配置6個月等產品均為發起式基金,根據監管規定,若成立滿三年仍未達到2億元管理規模 ,基金必須啟動清盤程序。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通常會提前限制新資金流入,既是風險隔離 ,也是運營成本的控制手段 。
此外,部分基金公司對擴張節奏的重新考量,也與近年來行業政策導向密切相關。隨著“限薪令 ”等監管措施逐步落地 ,基金經理的激勵模式正在從“規模導向”轉向“業績導向”,對做大規模的沖動顯著減弱。
在這種背景下,限購不再只是為了應對流動性問題 ,更是一種符合新激勵邏輯的主動選擇 。一位頭部公募人士坦言:“過去基金越大,激勵越高;但現在如果規模擴張壓低了凈值表現,反而影響實際收入。 ”在他看來,控制規模、保護持有人利益 ,正在逐步成為基金公司新的“共識動作”。
限購潮中藏著“風格預警”
放眼整個市場環境,本輪限購潮的興起,折射出當下A股風格輪動的敏感期 。一方面是小盤股持續占優 ,代表高彈性的量化策略頻頻拔得頭籌;另一方面,大盤價值股估值仍處低位,部分資金已有“風格切換 ”預期。在這場潛在博弈中 ,限購成為策略防守的第一道防線。
尤其在小市值風格密集涌現時,量化與主題類產品成為限購主力 。諾安多策略、國金量化多因子 、華夏智勝優選等產品凈值持續走高,投資者熱情高漲 ,但同時也面臨“買不進也賣不出”的流動性掣肘。某量化私募負責人表示:“小微盤行情像集市,人一多就容易亂。如果還不斷加人,不是把收益分掉 ,就是等著踩踏 。”
與此同時,績優主動權益基金的限購行為,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對“穩中求進”的規模管理哲學。如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這類QDII產品限購背后是合規與資源稀缺并存的管理邏輯。由于QDII額度有限 ,為避免投資者集中沖入導致超配被動調整,基金公司傾向于主動收緊申購口子,優先保障老持有人的持倉穩定。從回報表現看 ,該基金年內收益接近翻倍,在一眾QDII產品中遙遙領先 。
這些績優基金限購背后的邏輯并非流動性約束,而更多是“業績帶來吸金效應 ”所引發的管理節奏控制。業內人士指出 ,過去市場容易將限購視為“爆款信號”,但如今,限購更多是基金公司成熟度的體現:不是要拒絕增量資金 ,而是要在合理節奏內吸納更穩定的持有人結構。
(文章來源:財聯社)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