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醫美龍頭華熙生物(688363.SH)引發的“口水戰 ”還在持續發酵,一場玻尿酸(透明質酸)與重組膠原蛋白孰優孰劣的路線之爭 ,將9家券商卷入其中。
日前,華熙生物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題為《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的長文 ,將矛頭指向多家券商研報,相關研報提出膠原蛋白在皮膚修復、抗衰老和副作用等方面強于玻尿酸 。
華熙生物文章稱,這些誤導性“結論”伴隨著隨后興起的“玻尿酸過時論”被媒體和自媒體紅人廣泛傳播,形成了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的輿論共振 ,傷害了經幾代人努力的 、一個中國優勢產業的市場轉化基礎。
記者注意到,在華熙生物發文中,包括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 、西部證券、信達證券、申港證券、方正證券 、平安證券、華福證券等9家機構的10篇研報被點名。
(圖片來源:華熙生物公眾號)
輿論之爭背后 ,則有一條醫美行業的暗線 。按照華熙生物羅列的券商研報,部分聚焦于另一家主打重組膠原蛋白產品的巨頭——巨子生物(02367.HK)。此外,文章的言辭 ,也有暗示券商研報存在為巨子生物“站臺 ”行為。
華熙生物稱,部分研報通過“所謂的對比研究”抬高重組膠原蛋白概念,貶低玻尿酸產業 ,描述其為“過時”、“不如某物質安全”是“由浮躁資本構建的題材幻象 ”,損害了中國優勢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譬如,華熙生物在文中列舉了部分券商研報的具體表述 ,例如“相較于玻尿酸有潛在交聯劑殘留‘饅化臉’的風險,重組膠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膠原蛋白的塑形能力強于玻尿酸”等,認為這些結論缺乏科學依據 ,引導資本和市場資源聚焦于資本新題材,“用‘新貴登場’塑造著沙土高樓 。 ”
華熙生物向藍鯨新聞記者回應稱,公司與券商機構之間保持著交流。“目前還需要等待專業部門和監管機構來判斷 ,這些券商研報是基于自身獨立分析,還是全面引用了研報涉及的相關公司招股說明書的內容。如果該招股說明書存在重大的信息披露問題,則應由相關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出面解決 。”
對此 ,藍鯨新聞記者采訪數家所涉的券商研究所。有機構表示,涉及研報發布時間為幾年前,文章作者分析師早已離職;另有機構表示不掌握具體情況 ,不便回應;國金證券方面也未予置評。
記者搜索發現,目前,所涉及的華福證券 、西部證券、平安證券、華泰證券相關研報已無法搜索到 ,方正證券 、國金證券等研報則能繼續查看 。
此外,記者注意到,此次被點名的西部證券,曾在2024年6月曾發布研報《合成生物·策略對話行業系列(二) 策略對話商社美護:合成生物賦能美護 ,看好透明質酸、重組膠原蛋白龍頭》,其中明確提及,“華熙生物是透明質酸鈉領導企業 ,生物技術屬性突出”、“膠原蛋白和玻尿酸一樣,都是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 ”??梢娖洳呗杂^點是滾動式更新的。
另外,開源證券于今日發布一篇《醫療美容行業點評報告:重新認識透明質酸—抗衰領域的科學革命》 ,為透明質酸正名 。
有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研報編撰是研究工作的核心產出,需遵循嚴謹的原則以確保專業性 、合規性和市場公信力 ,結論需基于獨立分析,有客觀立場,券商內部通常設有合規部門對研報進行多輪審核。券商研報的質量直接影響分析師的市場信任度 ,“大多券商分析師還是比較愛惜羽毛的,不會刻意‘站臺’,也力求保證質量。”
值得關注的是,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 ,華熙生物此次“鬧劇”或與當前股價困局相關,“市值大跌,還有分析師在唱衰 。 ”
近年來華熙生物股價下滑不斷 ,從2022年7月超160元每股震蕩下行至目前的52元每股左右,公司市值也從巔峰時期的近1500億元跌至250億元左右。
(文章來源:藍鯨財經)
炒股配資股票:深圳股票配資論壇-非銀存款新增2.14萬億元流向A股?多家券商解讀
炒股配資最新:配資買股票-券商二季度重倉股出爐 青睞基礎化工、機械設備、汽車、醫藥生物等行業
新手炒股配資平臺:股票加杠桿網站-“21年老股民查股票賬戶” 券商營業部又熱鬧起來了!
國內炒股軟件排名:股票配資開戶-上緯新材嚴重異常!上交所出手:暫停部分賬戶交易
上杠桿炒股:股票怎么開通杠桿賬戶-又有超百億資金跑步入場!寬基ETF獲爆買 券商主題遭棄
散戶如何用杠桿炒股:手機股票配資平臺-華熙生物指出9家券商的10篇研報存在“誤導性言論” 9家券商為何沉默?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