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中國創新藥產業正站在歷史性轉折點 。“過去我們對一類新藥創新藥總覺得是可望不可及 ,現在回頭一看我們已經站在山峰的另一側。 ”在昨日舉行的第十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 、創新藥物研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曹雪濤如此表示。
本次大會以“創·十年投·未來”為主題,曹雪濤、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資深會長兼首席專家宋瑞霖,以及百濟神州-U(688235.SH)、恒瑞醫藥(600276.SH)等企業領袖 ,共計2000余人參加了此次大會。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實現了從“仿制”到“創制”的歷史性跨越后,中國創新藥產業的核心矛盾已轉變為“先進的研發能力 ”與“亟待突破的源頭創新、亟待完善的市場支付”之間的不平衡 。破解這一矛盾 ,需要“雙輪驅動”:以國家新一輪重大專項為代表,著力夯實基礎研究 、攻克“0到1 ”的源頭創新;同時,實施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 ,旨在打通支付瓶頸、優化資本生態,實現“1到N”的價值兌現。
攻堅“0到1”,國家戰略筑牢創新基石
過去十余年 ,中國創新藥產業完成了一場體系性的躍遷。自2008年國家創新藥物研發重大專項啟動以來,從“仿制 ”到“創制”的根本性轉變正在加速顯現,在部分領域 ,中國企業已從“并跑”邁向“領跑 ” 。數據顯示,重大專項實施至今,共推動84個一類新藥、41個中藥創新藥獲批上市,國內已初步構建起“基礎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 ,為后續原創突破打下了全鏈條基礎。
“中國創新的質變,已經發生。”宋瑞霖在會上指出,以基礎研究為例 ,在全球學術評估工具《NatureIndex》發布的“全球前100生命科學研究機構 ”中,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占比已由2015年的4%躍升至22%;而據美國FDA前局長透露,2024年FDA批準的IND分子中 ,超過一半來自中國 。“跨國藥企正面臨專利到期的結構性空窗,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管線的重要提供者,這一能力甚至壓縮了美國納斯達克Biotech公司的估值空間。”
這場體系性躍升背后 ,是國家戰略的持續推動。曹雪濤介紹,新階段創新藥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已于今年順利啟動,與上一輪專項實現了無縫接續和跨越式升級 。相比此前側重單品突破的新藥專項 ,新階段將重點轉向“以創制能力帶動品種創新”,實現從“攻克10類重大疾病”到“根據中國疾病譜和市場機制失靈疾病統籌布局 ”的轉變。專項的組織機制也在優化,形成以“企業為主體 、科研機構為支撐、臨床為核心”的協同創新格局。
曹雪濤進一步表示,到2035年 ,中國將建成自主可控、運行高效的國家藥物創新體系,突破一批化學藥 、生物藥、中藥的關鍵核心技術,成為世界新藥創制的重要策源地 ,“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追求產品數量,而是形成可持續的創新能力體系,讓中國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中具備穩定的戰略地位 。”
綠葉生命科學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殿波表示 ,中國制藥企業的崛起離不開重大專項奠定的研發體系,但創新的關鍵在于方向選擇?!皠撔虏皇强谔?,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盲目轉型反而是毀滅性的。 ”他強調,中國巨大的市場需要仿制藥、改良藥和創新藥公司共存。
“三期重大專項對于恒瑞創新藥轉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因為重大專項實際上將中國所有做創新藥的基礎建立起來,今天有這么多的創新藥出海 ,都是前期重大專項的成果。”恒瑞醫藥執行副總裁張連山介紹,過去15年恒瑞推出了24款創新藥,當前恒瑞管線除了腫瘤藥物外,還在慢病領域做了進一步拓展 ,管線超過一半都是慢病管理,包括心血管 、代謝、自免、疼痛管理和小的疑難雜癥等。
但成果無法彌補中國創新藥在“源頭創新”方面的不足,中國藥科大學基礎醫學與臨床藥學院院長秦叔逵認為 ,盡管中國創新藥海外授權金額將超千億美金,但多為Fast-follow(快速跟隨)品種(如 ADC 、雙抗),真正的First-in-class(首創新藥)較少 ,核心技術平臺原創性較為罕見 ?!靶鑿娀髮W、科研院所、藥企、醫院的協同,從追求數量轉向提升質量,聚焦未滿足臨床需求突破原創。 ”
在宋瑞霖看來 ,中國創新藥產業的主要矛盾正在從過去的“同質化內卷”,轉變為“全球競爭中的制度性對沖”?!敖裉熘袊鴦撔滤庒绕鸬乃俣?,已經對全球創新格局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而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 ,完善國內市場環境 、強化內循環支撐,已成為醫藥創新能否持續前進的關鍵。 ”
針對這一現狀,宋瑞霖提出多項破局建議:以真實世界研究為抓手,建立臨床導向的藥品支付標準調整機制;從法律層面完善商業醫療保險可持續發展機制 ,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以中國香港為突破口,打開“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最終以國內大循環為核心,推動產業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
突圍“1到N” ,市場支付開啟價值兌現
如果說政策的頂層設計解決了“0到1 ”的起點問題,那么真正決定中國創新藥未來走向的,是“1到N”的市場化落地 。
“今天看我(在百利天恒)持股(比例)高 ,是因為(之前)沒人投我們。”百利天恒(688506.SH)董事長朱義以自身經歷直言,中國Fast-follow效率全球第一,但真正的“0到1”創新仍需國家耐心資本支撐?!?到1靠國家 ,1到N靠生態 ?;A科研和政策要有定力,商業化路徑要有回報邏輯,否則資本只會在熱點間流動。 ”
“過去十年 ,跨國藥企把中國視作終端市場;現在必須將其視為創新市場。”思拓凡中國總裁李蕾從跨國視角表示,中國在臨床效率和工程化能力上已達到全球領先,國際企業正加速在華建立本地創新和制造體系,“真正的競爭不再是成本 ,而是誰能在中國完成從創想到應用的全鏈條創新”。
資本邏輯的轉向,正為“1到N ”提供關鍵支撐 。華平投資董事總經理方敏透露,即便在大國博弈背景下 ,2025年華平投資仍在中國醫療硬科技領域布局近10億美金,“現在投Biotech,中國項目數量遠多于美國”。
德福資本創始合伙人李振福用“人在資本 ,心在產業,魂在創新”概括新邏輯,他認為 ,過去資本追熱點,如今更愿陪跑長期原創,“未來十年是中國醫療投資黃金期 ,機遇已從‘中國為中國’升級為‘中國進全球’ ”。
但資本的“耐心”,離不開支付端的“回報”支撐 。宋瑞霖直言,中國創新藥最大短板是“市場包容不足 ”:中國人均創新藥支出僅為日本的1/24.4,難以支撐高強度研發。他提出破局路徑:創新藥可先憑藥監局審批進醫保 ,參照同適應癥藥物報銷,兩年后用真實世界數據評估——優效提價、非劣效平價、劣效剔除,既保障醫?;鸢踩? ,又給創新藥“成長空間”。
前不久,《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的實施方案》正式推出,提出的“商業保險創新藥目錄”機制讓產業界頗為振奮 。宋瑞霖測算 ,中國3.5億中產若每人月繳800元商保,年可募集3.4萬億資金,遠超當前醫?;鹨幠??!吧瘫2皇墙o富人開后門 ,而是分流支付壓力,讓醫保更聚焦低收入群體。 ”他強調,需打破地域限制 ,建立全國統一的創新藥商保目錄,用市場化支付撬動“1到N”的規模效應 。
在全球維度,“1到N”的落地更需融入產業鏈。映恩生物-B(09606.HK)創始人朱忠遠提醒,“中國Biotech卷死美國企業”是誤區 ,“我們希望能夠融入全球產業鏈,尤其是IP方面,因為MNC到2030年由于專利權有很大收入缺口 ,要引進有臨床價值的產品,中國的Biotech可以彌補這個收入缺口,這是一個合作關系 ,我還是比較推崇co-development ”。
2025年中國創新藥BD交易額已破千億美金,信達生物(01801.HK) 、三生制藥(01530.HK)等通過海外授權獲超10億美金首付款,映恩生物截至目前已累計達成授權交易潛在總金額超60億美元 。但朱忠遠認為這只是中國創新藥的起點 ,“未來要從‘管線提供者’變身‘全球合作者’”。
張連山則給出務實路徑:先“借船出海”積累經驗,最終實現“造船出海 ”?!皩獯蠊疽惨鲞x擇,給張三還是給李四 ,哪家將來能把產品做成重磅品種,才會給哪一家。”
華領醫藥-B(02552.HK)首席執行官陳力表示,目前中國Biotech包括華領,以“技術轉讓+借助跨國公司渠道”為主 ,通過合作快速觸達海外市場,如東南亞、“一帶一路 ”國家、歐美 。
“當企業擁有3-5個及以上海外產品時,才具備自建海外團隊的條件?,F階段的核心是打好基礎 ,預計十年后中國創新藥企或開啟自主海外運營。”陳力認為 。
從資本陪跑到支付破局,再到全球協同,“1到N”的市場化路徑已清晰。正如宋瑞霖所言 ,“產業政策能推動發展,但市場政策的完善才是騰飛的關鍵 ”——當資本有耐心 、支付有空間、全球有合作,中國創新藥才能從“一個產品”成長為“一個產業” ,從“單點突破 ”邁向“生態共贏”。
(文章來源:財聯社)
什么股票配資平臺安全:正規實盤股票配資平臺-中國創新藥“出海潮”正酣:石藥集團50億美元BD交易來襲
股市股票配資:正規的配資平臺有哪些-特斯拉前高管:首次在中國創業落子上海臨港 要做什么
正規的股票場外配資平臺:什么配資平臺才是正規的-美國飛行汽車股一度暴漲超30% 公司獲豐田2.5億美元投資
配資炒股哪個平臺正規:中國股票配資網官網在線客服-雙目錄初審公示:6個藥品發生變化 多款創新藥、罕見病藥引關注
配資公司最靠譜三個平臺:中國股票配資網官網首頁-老鋪黃金成“性價比之王”?消費者瘋搶 專家提醒:小心站崗
中國十大配資公司平臺官網:股票在線開戶正規平臺-雷軍發聲:五十來歲 正是闖的年紀!小米17系列今晚發布 全球首發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處理器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