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幾年前這位基金經理還是年終總結大會上最耀眼的那一個——在公募基金的榮譽榜上頻頻登場,站在百億規模的舞臺中央 。他既是基金經理中的“明星 ” ,也是持有人眼中的“定心丸”。
而現在,這位基金經理已悄然更換名片,出現在某家私募機構的介紹頁上 ,以創始人 、合伙人或投資總監的身份,重新投資生涯。
越來越多類似的身影正在離開“體制內”的溫床,奔赴私募的自由戰場 。從年初到如今 ,“公奔私 ”已不再是個別事件,而成為一場趨勢性遷徙。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 ,具有公募從業背景的私募基金經理共有859位。
從年內離任基金經理數量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7日,今年已有318位公募基金經理離任 ,創下近五年新高,不乏鮑無可、周海棟、劉鵬等明星級人物 。據傳,他們的下一站皆鎖定在私募行業。
這一輪“奔私潮”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不僅因為它與當前市場風格的變化暗合,更因其中不少人已經在“脫殼”之后拿出了能打的成績,他們中的部分人已經在私募平臺上再度出圈。那么 ,脫離大機構體系的庇護之后,這些前知名基金經理們,能否在真正的市場化博弈中站穩腳跟?他們的短期表現如何?長期能力是否依舊?
離開公募后 ,成績單能否繼續高分?
“從哪兒離開,不代表你帶不走什么 。 ”這是一位在2021年“公奔私”的基金經理交流中說的話。那時他的產品還沒有募集結束,剛從老東家離開 ,但他一臉篤定。現在看,這句話頗有些“后見之明”的意味——僅僅兩年后,他的私募管理資產已經超過20億,旗下產品也成功打進年度前十榜單。
時間來到2025年 ,越來越多這樣的故事正在重復上演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曾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經理中 ,符合排名規則的分別有40人 、39人、27人入選今年以來、近一年 、近三年的業績榜單,平均收益分別達到28.26%、57.63%、58.89%。其中不少人甚至實現了“多榜齊名 ”的成績,顯示出較強的持續戰斗力。
在今年以來的收益榜上 ,望正資產的王鵬輝以旗下產品平均收益74.3%高居榜首 。他的名字并不陌生,曾擔任景順長城副總經理 、投資總監,管理規模峰值一度超過200億。在私募體系中 ,他繼續延續了此前核心(優質藍籌)+衛星(創新成長)的布局思路,一方面堅守優質藍籌,另一方面擁抱AI算力等成長性主題。
望正資產在月度策略中曾提及 ,其主要配置集中于互聯網、電子與創新成長領域,強調對業績持續兌現的企業堅定持有 。從業績與表態的高度一致來看,王鵬輝顯然在戰略和執行上都實現了較好銜接。
復勝資產的陸航,旗下產品今年以來也取得了超70%的收益 ,陸航本人早年曾就職于海富通基金,主攻中小盤和絕對收益策略,離開公募后迅速建立了復勝的投研體系 ,在短時間內實現管理規模破百億的跨越。
復勝資產在9月的月度策略中提到,高增長的資產是最優選擇,對于成長的理解應該結合穩定性以及一定的實際股東回報 。復勝將致力于挖掘“經營壁壘穩定、未來利潤增長確定同時能夠以一定比例進行股東回報”的優秀公司。
而在量化領域 ,翰榮投資的聶守華是唯一一位闖入前十的量化私募基金經理,其三只產品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58.01%,排名第四。聶守華曾是前海開源基金的量化基金經理 ,具有豐富的衍生品投資與交易經驗 。他所執掌的產品在今年的市場結構性波動中,依靠量化模型的靈活調倉捕捉到了多次事件驅動機會。
“公奔私”基金經理年內業績前十(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
時間拉長到一年維度,北京真科的曾維江以210.03%的平均收益遙遙領先。他曾任職于東海證券、益民基金等機構 ,現為北京真科的投資總監,在投資中堅持“新高”理論,專注新興產業龍頭機會,擅長借助市場情緒共振推動股價上行。
此外 ,申九資產的歐陽沁春也是近一年來的黑馬人物 。他的產品平均收益為114.97%,管理節奏穩健。曾在大成 、國聯安、匯添富等多家基金公司工作,歐陽沁春在基金經理任上累計管理過高達400億元的權益資產。
“公奔私 ”基金經理近一年業績前十(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
長期維度更能檢驗基金經理是否具備穿越周期的能力 。近三年榜單中 ,北京真科的曾維江近三年平均收益達到250.88%位居第一。
復勝資產的陸航、望正資產的王鵬輝也再次上榜,其中陸航作為復勝資產的核心人物,管理產品近三年平均收益穩定在高位。值得注意的是 ,陸航本就以中長期布局著稱,在公募期間即以穩健風格贏得機構青睞 。
津育投資的張文龍也在近三年榜單中表現不俗,旗下產品平均收益達128.88%。從投資模式來看 ,僅有睦灃投資李振岳1位量化私募基金經理上榜,其余9位均為主觀私募基金經理。
“公奔私”基金經理近三年業績前十(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
從短期爆發力到長期穩定性,“公奔私”的基金經理確實在不少案例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績單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 ,并非所有人都能迅速適應私募環境。“公募體系中的流程化 、合規化與團隊協同對人的依賴很強,到了私募之后,不再有體系兜底,真正能形成閉環的管理人 ,其實是少數。 ”
成績背后,是平臺賦能,還是人設延續?
曾經的“明星基金經理” ,離開了牌照、團隊和平臺,是否還能繼續“獨領風騷”?這是很多投資人心中最大的疑問 。而實際上,不少成功的“公奔私 ”案例之所以跑得穩 ,一個關鍵在于——人設延續的同時,平臺也給予了足夠的支撐。
以成績單亮眼的私募機構,其共同特點在于體系完整、策略協同 、投研垂直。這種平臺型私募為基金經理提供了接近公募的投研支持 ,同時又給予更靈活的決策空間與績效激勵機制。一位不具名的機構投資人透露:“現在很多大型私募的核心投研骨干,其實已經按照‘組長+研究員+交易執行’的模式去復制公募經驗了 。”
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是,“奔私”不再意味著“離群 ”。一位“公奔私”的基金經理表示 ,他就職后立即獲得了完整行業支持體系,在他看來比在公募時代更具彈性。“我現在的時間,90%花在研究和操作上,沒有太多流程性會議 。”他在某次活動上坦言。
但平臺并非萬能。一位資深私募觀察人士指出 ,平臺能提供基礎架構,但核心能力仍是管理人的方法論與自我驅動 。“私募比公募更容易形成風格孤島,一旦策略失效或風格不再主流 ,就很難有組織兜底。 ”
事實上,已有不少私募不再盲目押注明星單人策略,而是構建“組團作戰”的投研生態。例如某家頭部私募已開始通過投研平臺化系統 ,將不同基金經理的因子模型、選股邏輯和回撤控制機制標準化,配合數據風控,減少單人策略依賴 。
同時 ,“去明星化”趨勢也在影響私募表達方式。越來越多的私募淡化個人標簽,強調團隊能力,強調標準化策略和系統歸因。這種從英雄主義向工程結構的轉變 ,也正在重塑私募行業對人才和績效的評價方式 。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私募行業整體募資環境并不寬松,流動性高要求、產品備案審核趨嚴等現實挑戰擺在每一位“公奔私”基金經理面前。而能否在這樣的現實土壤中長出“高收益 、低波動 ”的好產品,最終考驗的 ,是人在策略波動與市場磨礪下的長期韌性。
“在公募時,你是一個體系的一環;在私募,你要成為整個系統。”某離任三年的基金經理這樣總結他的轉型感受 。正如他所言 ,“公奔私”的故事并不只是身份變動的標簽,更是能力遷移與市場重估的再出發。
(文章來源:財聯社)
配資股票平臺:手機配資軟件-“管理費與收益捆綁”時代來了!16位基金經理同臺競技,誰能封神
浙江股票配資平臺:專業股票配資價格-滬指收復4000點!真正的主力正在“自己畫K線”
10倍股票杠桿:正規股票平臺-這類股暴漲140%!基金經理解讀PCB及消費電子投資機會
網上在線配資炒股公司:東莞股票配資平臺-銀行股成基金“香餑餑”!這些基金經理精準重倉 搶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
炒股開戶平臺:股票配資配資盤-QDII調倉路徑曝光 重倉港股者領漲 基金經理看好港股創新藥中長期投資機會
專業股票配資開戶:配資平臺股票開戶-基金調倉創新藥?估值偏差暴露資金“遷徙” 機構緊急提示:短期交易過熱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