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和非銀存款連續兩個月呈現“蹺蹺板 ”關系,被市場解讀為“存款搬家” ,并與近期國內股市行情聯系起來。
從央行最新發布的8月金融數據來看,居民存款連續兩個月超季節性下行,非銀存款再度多增 。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億元 ,同比少增6000億元,連續兩個月同比負增長。與此同時,8月非銀存款新增1.18萬億元 ,雖同比回落,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多增。另外,M1(狹義貨幣)-M2(廣義貨幣)剪刀差進一步收窄至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 ,資金活性增強與“存款搬家”趨勢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資金活性提升
M1-M2剪刀差進一步收窄、非銀存款再度多增,是8月金融數據的重要特征 。
在貨幣供應量方面,8月末M2余額331.98萬億元 ,同比增長8.8%,增速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5個百分點;M1余額為111.23萬億元 ,同比增長6%,比上月加快0.4個百分點,繼續維持較高增長。
M1增速回升帶動M1-M2剪刀差進一步收窄,8月末該差值為-2.8% ,較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是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今年以來M1-M2剪刀差明顯收斂,進一步印證更多資金轉化為活期存款 ,有助于投入消費 、投資等經濟活動 。
在央行的統計口徑中,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以及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M2則是在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了單位定期存款、個人存款(包含活期與定期)、其他存款以及非銀金融機構存款。
其中 ,非銀存款具體是指保險 、基金、券商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放在銀行體系內的存款。市場之所以關注非銀存款的增減變化,核心邏輯在于:居民若計劃參與股市等資本市場投資,通常會先將個人銀行存款轉入基金賬戶、券商保證金賬戶等非銀金融機構賬戶 ,這一過程會直接體現為居民存款減少,同時非銀存款相應增加 。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M1-M2剪刀差收窄反映資金活性增強 ,居民或企業將定期存款轉為活期,用于消費或投資理財。
對于M1回升的原因,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繼強認為主要有四點:一是存款利率走低帶來再配置效應,部分存款活期化 ,流向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二是8月權益市場強勢,交易需求提升使存款明顯活化;三是去年存款監管帶來的低基數仍有影響,預計將持續到10月;四是外匯結匯 、化債、財政支出、企業賬期縮短等也有有利于M1上行。
從存款結構來看 ,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06萬億元,同比少增1600億元 。其中 ,住戶存款新增1100億元,同比少增6000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18萬億元 ,同比多增5500億元。
這一存款結構變化,初步印證了居民存款向股市等資本市場轉移的趨勢。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8月金融數據最明顯的變化是“存款搬家” ,7月 、8月居民存款連續兩個月低于季節性增幅,為2025年首次,且居民存款和非銀存款連續兩個月呈“蹺蹺板 ”關系,與資本市場表現聯系緊密 ,反映居民資產結構變化初露端倪 。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進一步分析,從存款結構看,居民存款大幅少增、非銀存款大幅多增的特征與7月類似 ,居民“存款搬家”趨勢在繼續強化。
存款流向權益市場趨勢大概率延續
7月,非銀存款新增2.14萬億元,創下2015年有數據記錄以來同期最高水平 ,同比多增1.39萬億元。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當月上證指數上漲3.74% ,兩市成交額環比大增超40%,非銀存款與市場表現形成聯動,引發對居民“存款搬家”趨勢的關注。
從市場反饋來看 ,多數分析認為,7月非銀存款大幅增長,背后是居民存款向金融產品轉移的信號,而牛市行情成為重要推動因素——資本市場走強吸引資金流入非銀機構 ,進而帶動非銀存款攀升 。
8月數據顯示這一趨勢進一步強化。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7月以來宏觀敘事積極變化,“反內卷 ”等信號改善遠期經濟基本面預期 ,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向好;同時,債券市場利率中樞處于低位、難進一步下行,導致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吸引力下降 ,引導資金轉向權益市場。
張繼強表示,非銀存款是觀察資金流入資本市場的重要指標,但更多體現為滯后指標 ,其增速回升初期往往是牛市中繼信號 。他認為,本輪非銀存款增速是從今年1月開始回升,說明當前股市流動性環境整體充裕;而居民存款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搬家跡象 ,后續需持續關注其相對變化,定期化比例也將是判斷趨勢的重要參考。
但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看來,用非銀存款變動來解釋股市漲跌可能比居民存款更靠譜。非銀存款來源既有居民個人,也有機構(含企事業單位) ,其存款多增是一種金融脫媒現象,屬于廣義的“存款搬家”,但不一定直接反映為居民存款少增或下降 ,即狹義的“存款搬家” 。他根據過往數據分析,近年來非銀存款多增,反倒經常伴隨著居民存款多增 ,反映隨著經濟發展 、收入增加,居民資產多元化配置尚未影響到居民存款與非存款形式的資產配置同步增長。這也意味著居民從存款到權益類資產的多元化配置還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關于后續存款搬家走向,多數分析認為 ,在存款吸引力下行、“資產荒 ”尚未緩解以及“活躍資本市場”政策等共同驅動下,資本市場或將成為核心外溢方向 。
李超提到,“信息杠桿”在此過程中或發揮放大器作用 ,牛市行情開啟時能助推居民資金入市,強化行情持續性;當前居民存款搬家仍處起步階段,7月已呈現存款非銀化特征,8月這一趨勢進一步強化。
王劍分析 ,當前大量高利率定期存款集中到期,居民資產配置需求旺盛,若資本市場保持良好表現 ,7月開啟的存款流向權益市場趨勢大概率延續。
居民“多存少貸 ”與降杠桿并行
值得關注的是,8月非銀存款同比多增,顯示資金流向權益市場的跡象 ,但居民部門對未來經濟預期的謹慎態度仍較明顯,仍呈現“多存少貸”特征與降杠桿趨勢并行的態勢 。
央行《2025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反映出居民儲蓄意愿依然強勁: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達63.8%,較上季度提升1.5個百分點;而傾向“更多消費 ”和“更多投資”的居民占比分別為23.3%、12.9% ,較上季度分別下降0.5個 、1.1個百分點。
與高儲蓄形成對比的是,居民貸款增長乏力,“多存少貸”傾向明顯。前8個月 ,居民人民幣貸款累計僅增加7110億元,同比大幅少增7290億元;居民人民幣存貸差持續擴大(新增存款-新增貸款),7月、8月分別達8.98萬億元、9.06萬億元。
居民部門降杠桿趨勢也在延續 。中國社科院2025年二季度宏觀杠桿率報告顯示,當期宏觀杠桿率整體上升1.9個百分點 ,從一季度的298.5%升至300.4%,但居民部門杠桿率逆勢下降0.4個百分點,從61.5%降至61.1% ,居民與企業部門債務增速仍處于歷史低位。
該報告分析稱,居民部門再度呈現去杠桿趨勢,主要因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基礎不牢、服務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 ,盡管耐用品以舊換新對消費貸款有一定支撐,但房地產銷售轉跌與提前還貸增加導致房貸規模收縮,最終拖累居民杠桿率下行。
在此情形下 ,促消費政策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目前,政府已出臺多項舉措激發居民消費意愿,包括發放消費券直接刺激商品與服務購買 ,央行也推出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并新設立服務消費和養老再貸款工具,助力提振消費信心 、挖掘有效消費需求。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隨著各項政策逐步落地顯效 ,相關領域存量信貸需求有望進一步釋放,但零售貸款增長的穩定性與持續性仍需依賴就業、收入等長周期變量的實質性改善,唯有如此才能帶動居民消費與購房需求實現持續性回暖。
對于如何應對居民部門降杠桿的挑戰 ,管濤則建議,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穩定市場預期、激發經濟活力 、維護企業部門加杠桿積極性的同時 ,以惠民生、促消費為導向,推動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加杠桿 。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